据纪检机关通报,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因“大操大办儿子婚礼”而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当地外宣办的官微“凤县宣传”随后评论说:“在小编眼里,他是一个正直、朴实、实干的人。”一时间,舆论哗然,“凤县宣传”也成为众矢之的,当地工作人员对媒体解释说,人大主任被处分和“他是正直、朴实、实干的人”二者并不矛盾,“一个是他平时的为人,另外一个是他自己干的事情”。
对此,很多人并不认同,提出“正直不正直,宣传部门说了不算”、“小编公私不分,用官微表达个人想法”、“个人喜好可以理解,但不能把单位拉下水”等质疑。同时,“平时正直”和“关键时刻违纪”是否矛盾,也成为舆论争论的焦点。在县城和乡镇,人们处在一个“熟人关系”和“人情社会”的圈子里,不乏彼此熟悉、印象良好的同事和朋友。一名主要领导因为“违纪”而受到处分,作为朝夕相处的官场同僚,感觉惋惜,深表同情,甚至私下里打抱不平,似乎都可以理解。但通过官微这样的公开渠道发出感情色彩浓郁、具有明显倾向的评论,就显得非同寻常。
无独有偶,近日,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区经济开发区工商分局的官微也引起了舆论质疑。在为当地公安鸣不平之后,这个官微发出了调侃:“本小编为温州公安打抱不平,结果闯了大祸。小编这个‘临时工’恐怕明天要下岗。” 这样的语气和腔调,让诸多看客哭笑不得。
随着时代变迁和舆论环境的变化,在网民注视中施政,在网络监督下做事,已经成为地方官员日常工作的“新常态”。强化网络舆论影响下的社会治理能力,必然要通过网络交流改善决策过程和施政形象。因此,很多官员加入了“网友”行列,大力推动所在机关单位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工号。出于知识结构、年龄、经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等诸多考虑,运用新媒体与网民交流成为“机关里的年轻人”的重要工作。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充满活力,熟悉与网民交流的语言和舆论环境,也迅速带来了党政部门的“亲民形象”和“贴近表达”。
但是,官微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这一公共平台,工作人员经常抒发个人感受,并且,时常因为错发、误发一些观点、信息而引起轩然大波——在舆论压力下,涉事单位经过“细致调查”,认定“内部审批不严”、“责任意识不强”、“把关流于形式”,并给予当事工作人员相应处分,这样的情形,对于公众而言,并不陌生。“凤县宣传”为违纪官员鸣不平,便是“官微意外事件”的一例。
在网络生态深刻影响现实社会的当下,地方官员需要改变传统的话语方式,尽快少说官话、套话、空话,说接地气的“网络鲜活语言”,但并不意味着官微可以随意发言,因为其代表着官方的立场和态度。在灵活表达与理性负责之间,需要寻找到平衡点,既活泼自如,又客观严谨,既富有激情,又不失理性。官微,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