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唐路遥并不满足。虽然1990年出生的他早已尝过成功的滋味。
2013年8月1日,本报报道过唐路遥开发微派桌游助手的故事,这款小小的插件如今已经是年轻人聚会游戏的常驻嘉宾。一年半过去了,他现在的主要兴趣,集中在一款曾经在战略上失败的新产品上。
2013年,唐路遥成立了微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两款产品——微派桌游助手和谁是卧底Online(在线)社交游戏,用户量已经分别有400万和150万。谁是卧底Online的玩家80%是90后,55%的用户是95后。
用微信玩游戏的人多了,唐路遥注意到惩罚游戏的尴尬。游戏中输掉的人不得不发一些恨不得能隔天消失的话。他意识到,“朋友圈就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很多人给领导、同学、朋友展现的形象是不同的”。
顺着这个思路, 2014年7月,他和团队开始研发一款微信插件产品Fun,真的让状态在微信朋友圈只持续短暂的时间,主打“阅后即焚”。
“阅后即焚”这个概念在国外市场已经十分红火,以接收后的图片文字只有10秒钟生命的“Snapchat”(快照交流) 为例,已有近3000万用户,活跃粉丝近700万,创始人刚刚成为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然而,当2014年9月17日唐路遥的产品在App Store(苹果应用商店)上线,反响并没有想象中好。
“我发现这个概念在中国没有基础。”他事后如此总结。在高校密布的武汉,他和小伙伴们四处做推广,和大学生们聊天。对阅后是不是真的“焚为灰烬”,大学生们很迟疑——“我不能截图吗”;对于是不是要以“阅后即焚”来维持形象,大学们也觉得没什么必要——“还有微信分组啊”。
那时候,周围已经有朋友劝唐路遥了:这个项目就算了吧,把已经成功的桌游助手好好做下去才是正事。创业“遇到(挫折)这种事情”很常见。
唐路遥始终觉得不能急,得给产品时间。他承认自己有执念,那也是他的初衷。
“我喜欢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唐路遥说。2014年年底,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痛点”:24小时朋友圈。
这个决定是他和团队在推广中,与同学们不断聊天发现的。每个人的朋友圈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碎碎念:有的女孩子白天是女汉子,一到晚上就变身“林黛玉”狂刷十几条伤春悲秋的状态;有的男生平时谨小慎微,到朋友圈中则忍不住要抱怨抱怨。不少年轻人有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内抒发一番的需求。
但是,朋友圈中不仅有朋友,还有老师、家人和领导,这里的碎碎念将成为个人形象的一部分。唐路遥团队里就有一个成员每次发状态前都要字斟句酌很久,点击发送前,都要确定这次的话想给哪些人看、可以给哪些人看,哪些人是万万不能看到的。因为情况不同这些人的组合每次都不一样,所以几乎每次都要重新分组。一条状态耗上一个小时都有可能。
“我们的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销毁证据,就是想给年轻人24小时的间隙,发自己想发的,没有太多的压力和顾虑,也不用费心分组考虑给谁看不给谁看。只用刷完屏睡觉,第二天又是新的一天。”他说。
以这个概念再次出击, Fun这次的反响不错。在武汉高校,这款小小的微信插件已经小有名气。已经有年轻人习惯了在朋友圈中看到只有一天生命的只言片语,笑笑也就过了,不会影响他们对发朋友圈的人的判断。
唐路遥新的关注点是,“24小时朋友圈”这个概念不能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要推广得更远,他得打磨概念,使之更有力,更直白。
本报记者 王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