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1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你是否在用结果证明自己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宋振韶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1月20日   11 版)

    生活会交给我们很多答卷,我在想,或许它并不在乎我们考的结果如何,而是我们有没有真正领会生活的真谛。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妈妈告诉孩子学校提前开学了,有个孩子说:“完了,我的世界崩溃了!”视频引起学校教师们的哄堂大笑,笑过之后,大家都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孩子听到提前开学会表现出如此负面的情绪?根本原因就是不喜欢学习,或者说,学习已经变成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情。

    有位教师痛心疾首地讲述自己孩子的故事:没上小学以前,孩子的眼睛是清澈明亮的,对一切充满了好奇。随着在学校的日子增加,孩子的眼睛逐渐失去了光彩,好奇心也日益降低,提问的热情渐渐减退。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求知需要原本是在自尊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发需要。也就是说,学习原本就是有趣的事情,比如,学习驾驶,学习音乐,学习各种科学、人文知识。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学习失去兴趣的?

    一位理科的男博士给我讲述了一个“奋斗”的故事。他小时候,因为生理原因被同学们取笑,留下了自卑的阴影。然而,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在学习上遥遥领先于那些取笑他的人。从此,他找到了“战胜”他人的方法:在学业上超过他人。

    每逢考试,他就分外紧张,因为他担心考砸,失去唯一“自信”的根基。考大学的时候,他一定要考国内最著名的大学,因为这样可以让那些取笑他的人刮目相看。结果只差了几分,进入到一所普通的大学。后来他决定考上顶尖研究所去读研究生,结果还是“差一点”。如今,他读到了博士,一心梦想着一次突破性的研究,从而“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年龄逐渐增大,内心的焦虑感与日俱增,距离梦想中的突破性进展似乎越来越远了。

    在和这位博士的交谈过程中,我逐渐看到了“执着”和“希望”的不同。凡是对结果抱着执着的态度,语言上经常会用“我必须……,一定……,等我得到这个结果……”的句式,内在通常会聚集大量的焦虑感,反而不利于有效地达成结果。

    而心怀希望的人,对考试或任何结果都不会过度执着,他们只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即便没有达成结果,他们也不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执着结果的人,往往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他们企图用结果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来改变他人对自己的消极态度和评价。

    事实上,这种企图注定会落空。人的存在价值既不能用外在成就来证明和替代,也无需证明和替代。人需要对自己的存在价值采取无条件的相信。

    生活一次次地打击上面那位男博士抱着的“执着”,直到我们交流了4次之后,他终于领悟到了生活给他的“启示”。他开始不再“执着”,而是心怀希望地去追求结果。

    企图用外在成就或他人的评价来证明或替代自己的存在价值,这恐怕是大多数考试失利的原因。有一种说法叫“目标颤抖”,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特别想达到某个目标,那个目标反而更难达到。

    所以,在人们追求各种外在的目标时,可以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要追求这个目标(结果)?我是否企图用结果来证明自己?

    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这两个问题我认为后者似乎远比前者重要。

    考试同样如此,考试前如果能够厘清内心,做到“诚意正心”,内心在就不会有过多的焦虑感,也不会出现“目标颤抖”的状况。

    生活会交给我们很多答卷,我在想,或许它并不在乎我们考的结果如何,而是我们有没有真正领会生活的真谛。

    学习原本是有趣的。学习兴趣的丧失,在于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过多地被功利化了。或许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的心态里,需要增加一些“无用”的态度,这样才能找回一些被我们弄丢了的东西。

那一场尴尬的考试
我就不信,路考难道比高考还难吗
你是否在用结果证明自己
这是我练得最熟的一首曲子
别责怪智商,是你给了它不良记录
皆大欢喜的过场
无人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