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叫他‘小儿子’,对我们蛮好呀!”77岁的孟明满老人坐在养老院的走廊唱歌,说起她的“小儿子”,笑得嘴巴都合不拢。
老人口中的“小儿子”叫陈卿,这个32岁的青年是武汉市最大民营社区养老院的院长。
之前,这个浓眉大眼白白净净的小伙子还有一串更炫目的“标签”:澳洲留学的海归、北京投资公司年薪数十万元的白领、坐拥武汉35套房产的“拆二代”。
而今,陈卿和助理挤在15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里办公,墙上悬挂着老人家属赠送的写着“大爱无疆,关爱未来”字样的锦旗。养老院收到很多锦旗,办公室实在挂不下,只好挂在走廊过道。
这一切,只因为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梦。
上个世纪90年代,陈卿的父亲承接公路项目赚了一笔钱,先后盖起了两栋楼房。2008年,位于中心城区的徐东团结村改造,他们家里两栋共计50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拆,开发商还建4000平方米房产,另外补偿160万元,陈卿一下成了名副其实的“拆二代”。
2009年,在澳大利亚留学的陈卿完成学业回国,进入北京一家投资顾问公司,两年时间,陈卿年薪已达20多万元。
海归硕士、众多房产,凭着这些资本,即便不工作,自己也能过上很不错的生活,然而,陈卿怀揣已久的“创业梦”开始蠢蠢欲动。
开宾馆、建会所、办养老院,3个计划摆在眼前。陈卿花了3个月做市场调研,去民政局咨询,最后还是决定办养老院。“拆迁拆的不仅是房子,也拆散了邻里情。有些老人住的远了,周围没有熟识的人,便只能长期枯坐家中打发余年,身体也会越来越差。”
家人的支持给了陈卿无限温暖。
陈卿回忆,早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亲忙生计养家,基本没有时间陪伴爷爷奶奶。1986年爷爷中风去世,没过多久奶奶也跟着走了,这成了父亲一辈子的遗憾。
恰逢政府对民办养老院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说干就干,陈卿辞掉京城令人艳羡的工作,回家开始筹备。
此时,附近数十家幼儿园、培训机构抛出年租金百万元的橄榄枝,陈卿却不为所动,“家里不愁吃喝,有能力就要做些意义长久的事情。”
2012年9月,陈卿卖掉9套房产,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将两栋楼中第三层的房子全部腾出来打通,建成了面积3700平方米的养老院。
为了让老人住得舒服,养老院在一年的时间里反反复复返工调整,有的地方不合适,陈卿就亲自动手调。卫生间是按照正常家居使用设计的,装修好后发现空间不适合需要有人照看的老人使用,于是拆掉改大,重新装修。
一年装修下来,养老院每个房间都有地暖、空调、独立卫生间、浴室,辟有三个空中花园、独立的晾晒区和娱乐活动区。
2013年7月28日,养老院附近一位中风老人入住陈卿的“大家庭养老院”,养老院正式开业。
起初,拥有200张床位的养老院名气不大,开业两个月只有20位老人入住,每个月要亏损5000多元。但陈卿坚信,只要良好的口碑传播出去,就会有老人上门入住。
慢慢地声誉传开了,入住的老人渐渐增多,而今,养老院已有120多位老人入住,年龄最大的有100岁,最小的57岁。除了附近居民外,外地老人也慕名而来,近的来自湖北荆州,远的来自江苏。
每位老人每个月生活费、床位费、护理费一共也就一两千元,“没有想过要盈利,算是半公益事业。”陈卿坦承。
养老院的30多位工作人员中,陈卿是最特殊的一个。这并不是因为他是院长,而是因为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不论过年过节还是平时,总能看到他们的“小儿子”。
自养老院开业以来,这位老人们口中的“小儿子”,每天早上八点上班,晚上七八点下班,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120多位老人加上30多位工作人员,主要是三个人负责,事情太多了,经常忙不过来,休息更说不上了。”陈卿语气坚定,“但是,选择了就要坚持做下去。”
这个见人总是笑盈盈的小伙子很快就能和老人打成一片。有些老人年龄大爱发脾气,陈卿的口袋里经常装些零食,看见了就掏出小零食甜言蜜语地哄。
陈卿说,努力让80来张空床位住上有需求的老人,努力让住进养老院的老人老有所养,是他的梦想。这个梦想与拆迁无关,只是青春年华的承诺。
本报武汉1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