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1月2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声音

高校“三公”为何能躲在象牙塔里

李云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1月26日   06 版)

    22日,河南一名在读大学生葛伟(化名)向新京报报料,称其于去年11月向113所高校寄出挂号信申请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但截至目前只有44所高校给出回复,已回复公开或通过网站公开其“三公经费”的高校只有30所。(1月23日《新京报》)

    党政机关“三公经费”公开已进入“新常态”,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发展至今,已逐步迈入规范化、常态化、法治化轨道。从过程来讲,遵循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致力于打造透明政府的大背景下,“三公经费”应该同时具备“公开公正公信”的新内涵。以三公为突破口,廉洁政府、透明政府、节约型政府建设已驶入“快车道”。

    目前,高校“三公经费”公开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相关信息公开的滞后,或许还挣扎于“情愿不情愿”、“自觉不自觉”的纠结之中。高校有别于党政机关,可是,又拥有着类似的“行政级别”;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同时也会有社会资助及自身的创收。实话说,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并没有“免于公开的自由”。无论是普适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还是量身定制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都明确规定要将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公开。

    高校“三公经费”为何依旧躲在“象牙塔”?高校以观望等待的态度慎行“三公经费”公开,除了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规定不力及相关主管部门监督与鞭策力度不够外,很可能与高校教育改革的“慢节奏”相关,与高校眼下的“行政管理机制与高等教育间的矛盾”相关。高校去行政化、政校分开等迈不开步伐,科研经费的获得与使用一定程度上沦为“漏油的孔方兄”,这些都是高校“三公经费”公开的“内生阻力”。

    唯有推进高校及高等教育改革,才能让阳光照进“象牙塔”,让大学“归位”,让大学精神“复苏”。在此,有必要重提大学的定位与功能——大学不是直接产生生产力的地方,是培养产生生产力的摇篮;大学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一个育才的摇篮,一座成人的“象牙塔”。重拾大学精神的常识与经典——大学精神的精髓在于以优秀的师资力量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以先进的教学教育手段塑造出有用的人才。眼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框架已形成,期待着高校循着正确的路径,进行改革实践与创新。

上海一些养老服务商陷入政府购买服务困局
校园分期贷风险多大
沈阳:市场化养老如何避免一亏再亏
高校“三公”为何能躲在象牙塔里
湖南:20多人因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被追究刑事责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