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2月7日电(记者索朗德吉 黎华玲)“如果没有科技特派员来改良蔬菜大棚的种植技术,我们村过年就得找车去县里采购蔬菜。”67岁的加央措宗老阿妈,边清洗从自家大棚里摘回的西红柿,边和记者聊天。
教授加央措宗蔬菜种植技术的是尼玛多多。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科迦村,他是第一个改变蔬菜传统种植方式的人。“以前我们能储存的蔬菜只有大白菜、土豆,时间长了,还会烂。想要吃新鲜蔬菜,就得到县里买,又远又贵。”尼玛多多说。
刚刚自学起蔬菜种植时,蔬菜老是长不好。后来县里组织学习科学技术,培养科技特派员,尼玛多多成为其中一员。经过学习、参阅书本、询问科技人员,最终找到了适合当地的蔬菜种植、育苗方式。2011年起,这个西藏边远村落建起了蔬菜大棚,村民们吃上新鲜、健康的蔬菜。
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岗青介绍,2014年西藏新发展农牧民科技特派员2700名,总人数达到9866名,行政村科技特派员覆盖率达到90%。
“我孙子最喜欢吃西红柿,大棚种了很多,每年可以收3轮。另外还有小白菜、萝卜等。去年,家里又种上了青稞新品种,贫瘠的土地也改良得越来越肥沃,来年一定又会是丰收年。”加央措宗说。
2014年,西藏农牧系统在科迦村试种推广300余亩青稞新品种。农牧民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手把手教授农牧民群众种植技术,保障新品种青稞试种成功。
岗青说,去年一年,近三分之一的农牧民科技特派员得到培训,仅“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就培训基层技术人员200人。各地实地培训农牧民11600人。农牧民科技特派员的服务能力、工作成效得到农牧民的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