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下午,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指出该部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包括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等环评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背后隐藏监管失职和腐败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者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后续监管不到位;把关不严、批而不管、越权审批不仅导致污染隐患,而且加大权力寻租空间等。
环评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的“阀门”。2002年,《环评法》通过,将环评规定为审批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前置条件,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环保部真正的、最大的权力是环评。因为项目环评这关过不了,后面什么手续都办不了。”原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曾如是表示。
中央巡视组的反馈说明,这道具有预防之功的环评“阀门”并没有关紧,环境保护的源头存在大面积腐败。这一制度关口失守,导致当前污染形势日益加剧,也放纵了对过剩产能的制度约束,影响了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恶化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大气污染也日益突显,雾霾现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2013年以来连续两年,环保部每年都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承认我国环境质量状况形势依然严峻。环保部的数据显示,全国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
这些年中国环境问题集中爆发,舆论一直在反思为什么阻滞不了生态恶化的趋势。这其中有排污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丧失,有部分地方官员一味追求政绩的盲目冲动,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情况表明,环评乱象及其背后存在的腐败,也是其中重要的根源。
环评制度是环境保护和预防污染的利器。在《环评法》实施初期,屡屡掀起的环评风暴让公众看到了治理污染的希望,可惜环保部门未能坚持下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说过,环保部是世界上四大尴尬部门之一,意在表明环保部权力较小,无力独自承担环保治污任务——问题是,环评的权力其实很大,对地方有很大的约束力,可巡视组反馈的情况表明,环评这一“利器”竟然也受到“污染”—— 一边喊权力太小,一边却有权不用。
治理污染先要治官,特别是要治环保部门无所作为、不敢担责,甚至暗中进行权力寻租的庸官、贪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中央巡视组的进驻,揭开了环评腐败这个盖子。公众期望看到的是,环保部下一步以新《环保法》的实施为契机,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全面清理环保系统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并严肃责任追究。正如环保部新任党组书记陈吉宁所说,要以这次中央专项巡视整改为契机,使依法履职用权办事、依规管党治党成为一种新常态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