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2月1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正乙祠:300年古戏楼风华正茂

本报记者 蔡梦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2月13日   12 版)

    《梅兰芳华》演出剧照

    正乙祠戏楼演出全景

    “三百年古戏楼,二百年国粹京剧,一百年梅派艺术”,作为京城最古老戏楼正乙祠的招牌戏,新版爱情京剧《梅兰芳华》,于2015年1月17日至31日再度上演。在正乙祠总经理李昆看来,保护古戏楼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古迹“活”起来;《梅兰芳华》,则是这一保护思路的最佳注脚。

    2010年,人艺话剧导演李六乙与北京梅兰芳京剧团为正乙祠量身打造了梅派京剧《梅兰芳华》,成为正乙祠常演不衰的作品。2013年,《梅兰芳华》以爱情为线索重新编排,以“善缘·惊鸿·寂守·情殇·寄心”五个主题对应《天女散花》、《穆柯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和《洛神》五出梅派经典,让观众耳目一新。从首演至今,《梅兰芳华》已演出超过300场。一到晚上,走进北京和平门附近一条灰墙旧瓦的小巷,雕梁画栋的正乙祠戏楼外,总有慕名而来的年轻观众等待好戏开演。

    时光倒流,沧桑的正乙祠并不总是这般热闹。

    建于1688年的正乙祠,起初是供在京浙商集会娱乐之用。后来,从程长庚到梅兰芳,几代京剧大师都曾在此登台。它曾被日本人霸为仓库;日本投降后,又先后改为伤兵营、学校和煤铺;解放后,又变身招待所和食堂……1994年,一位叫王宇鸣的浙商倾家荡产修缮经营正乙祠,恢复戏楼原貌,可惜仅3年就因入不敷出再次关张。

    2006年,北京市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开始接手正乙祠的管理,并于2009年与新华雅集国际文化传播公司(简称“新华雅集”)合作。“不能让古戏楼变成死去的 ‘化石标本’,而要让它在今天也成为一个文化地标,把国粹用现代人所欣赏的方式,弘扬下去。”李昆说。

    《梅兰芳华》是正乙祠在21世纪的第一次成功尝试。该剧主演、男旦刘欣然告诉记者:“我们的主张是‘内修传统文化之精髓,外与当代人类优秀文化接轨’,《梅兰芳华》就是这样一部戏,也与厚重的正乙祠相得益彰。”

    《梅兰芳华》开创了正乙祠剧目“既表现国粹,又不失时代感”的先河。“在挑选剧目时,我们只选择与正乙祠气质匹配的优秀剧目。”刘欣然说,这里演的基本都是来自各院团的“古装戏”,而且不乏像《梅兰芳华》这样,把现代思维融入古典表演的“现代古装戏”。

    将两出传统京剧《梅妃》和《游龙戏凤》串联起来的《凤戏游龙》,紧扣流行元素,讲述了一个“穿越时空”的爱情故事,在保留传统戏中经典唱段的同时,也加入了大量现代台词;实验昆曲《如花美眷》,把茶道、香道、花道、琴道、棋道巧妙穿插在汤显祖名篇《牡丹亭》中,在讲述杜丽娘、柳梦梅深情的同时,再现、复归古人的生活方式;

    改编自张爱玲经典小说《金锁记》的现代京剧《曹七巧》,以意识流的文体结合京剧表演形式,通篇连唱带念,动作除戏曲身段外又加入现代舞蹈元素,让观众过足了瘾……

    这样的努力,让正乙祠的上座率和演出场次都稳定上升。刘欣然透露,目前“每月都有至少15场演出”。

    “现代范儿”的古戏楼,自然少不了“现代范儿”的角儿——这也是正乙祠吸引年轻粉丝的一大法宝。

    刘欣然就是正乙祠台柱之一。他的经历颇为传奇: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他,本是北京市一名公务员,却“半路出家”迷上了京剧。他真正开始接触京剧已经是2006年;有票友见他俊秀,便建议他尝试旦角,结果一试妆,扮相把包括刘欣然自己在内的人们“都惊艳了”。自此,他着魔般地从零开始苦练京剧,还曾在全国京剧票友大赛摘得金奖。再后来,他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成为正乙祠的“签约男旦”,《梅兰芳华》、《曹七巧》、《凤戏游龙》等剧均由他挑梁主演。

    “我也曾是台下的戏迷、观众,所以观众对我觉得亲切、好奇。”刘欣然说。几年戏演下来,他也凝聚了一批忠实“粉丝”,除了传统的京剧迷外,许多学生、白领、甚至老外,都是正乙祠的常客。

    在北京某门户网站工作的潘露就是“常客”之一,大学毕业刚两年的她有时会重新分配自己有限的预算,“从逛街的钱里省一些出来买戏票”。潘露说:“刚开始去正乙祠听戏,的确是抱着附庸风雅的心态。但第一次看《梅兰芳华》就被震撼了,太美了!原来京剧也不是那么高冷、难以欣赏的。打那以后就老惦记着来这儿,看有什么新的好戏上演。”她认为,正乙祠“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戏路,很对年轻人的胃口。

    为了回报观众,从2014年开始,正乙祠开始做“演出年”。很多人听了这个消息问刘欣然:“你们疯啦?”因为很多剧场做“演出季”就已经饱和运转了——而做“演出年”,坚持每个月都组织不同类型的演出,看起来是“要‘累死’的节奏”。而在李昆看来,“北京每天晚上都有几百个小剧场同时演戏,观众选择的机会太多了;观众选择正乙祠,就不能让观众失望”。

    刘欣然相信,传承国粹的最好方式,就是“与时俱进”。他用梅兰芳举例:“如果当年梅先生不改革,京剧不会是今天的样子。100年前,梅先生排演京剧《太真外传》时,就大胆地在舞台上设计了一个由发电机驱动的彩色大转盘,这在当时的观众看来,那种舞美效果简直是惊世骇俗。100年后的今天,演员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多的创新吗?”

    “正乙祠是用发展国粹的方式来弘扬国粹,也让自身获得了生机。时尚与传统,总是在上演轮回。”刘欣然觉得,历经雨打风吹300年的正乙祠,在与现代的碰撞中,风流不减,风华正茂。

本报记者 蔡梦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2月13日 12 版

喧嚣与裂变:被技术再造的身体和世界
情人节撞上过年
正乙祠:300年古戏楼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