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教师“女性化”与老龄教师“男性化”并存,村屯教师“男性统治”特征明显
□随着城乡限制流动的解禁和教师工资待遇的低下,年轻男性“知识人”宁可进城打工也不愿意当教师了
□所谓的教师流动基本都是在县镇以上学校内部进行的,村屯学校再一次被抛弃
---------------------------------------------------------------------
编者按 提升教育质量,师资问题是重中之重。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摸清家底。作为中国教育的最短板,农村教育的师资到底是怎样的?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带领团队,对全国9个省19个区县的174所学校共7482名教师进行了调查,从结构、父辈和教育特征三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当今农村教师群体的全景图。我们特地约请邬志辉教授写了一组文章,希望通过对这个群体的特征分析,对改进师范院校的招生、培养与就业制度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同时,也给政府如何破解城乡教师配置的二元化困局提供一些借鉴。
---------------------------------------------------------------------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古谚传承至今,说明了教师社会地位的尴尬处境。然而,教师的职业也是有分层的,“城里的教师”和“乡下的教师”常常在工资待遇、进修机会、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即使当教师也不去农村当教师”成了有选择能力毕业生的共识,农村教师是能人不愿做、庸人又做不来的职业。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和二元化特征依然明显。
但是,现实中毕竟有人在农村当老师。2011年全国有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868.84万人,其中74.57%分布在镇区和乡村,近四分之一工作在艰苦地区。在城乡教育结构二元化的背景下,今天,是什么人还在农村学校坚守?
中部小学出现“男性教师凹陷”现象
有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阴盛阳衰”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我们的调查发现,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教师职业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越弱。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有三成是男性教师;在县城,男性教师数量要比城市学校多10.1个百分点;在农村,男性教师数量又比县城学校多出11.06个百分点,占据半壁以上江山,超出女性教师3.52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却发现,随着教师层级的提高,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显著地增强了。从总体上看,初中男性教师占一半以上,而小学男性教师只占31.52%。在小学阶段,城市学校八成以上都是女教师,但在初中阶段,女教师只占到四成;即使在县城学校,小学女性教师也占到了75.69%,而初中则比小学少了近30个百分点。
在城市学校,尽管初中要比小学对男性更有吸引力,但是在初中层级内部,从东部、中部到西部,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而在小学层级内部,则是东部和西部的教师职业对男性教师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中部则出现“男性教师凹陷”现象,且还相当明显。
在县城学校,无论小学还是初中,教师职业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明显地增强了,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譬如在东部,初中吸引了近60%的男性教师,小学也吸引近40%的男性教师。即使在中部,初中男性教师占到一半以上,而在西部,小学男性教师也超过了四分之一。
在乡镇学校,无论初中还是小学,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又进一步加强,在村屯学校中,除了东部外,男性教师均在50%左右。从中心校、村小到教学点,越是艰苦边远的农村地区,从数据上看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越强。
农村教师“中年塌陷”
农村教师“年轻化”与“老龄化”并存。完美的教师年龄结构应该大致呈“倒U型”的分布形态,即30~50岁的居多,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教师略少。城市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基本呈“倒U型”分布,县城教师虽然在41~45岁段比城市略少,但分布形态在总体上是较好的。
而农村教师则出现了“双波峰”现象。以村屯教师为例,30岁以下教师超过了三分之一,呈现明显的“年轻化”现象,这说明农村教师在近年来得到了非常有力的补充,国家的“特岗计划”、民间的支教行动等收到非常好的效果;50岁以上教师也达到了五分之一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
比较来看,农村处在31~50岁的中年教师仅占42.97%,与城市、县城和乡镇的72.67%、73.45%、68.84%相比,落差很大,处于十分严重的“中年塌陷”状态。
年轻教师“女性化”与老龄教师“男性化”并存,村屯教师“男性统治”特征明显。
如果分城乡看,虽然无论初中还是小学男性教师占所在年龄组的比例都基本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多,但是农村学校男性教师除了乡镇初中在30岁以下和乡镇小学35岁以下年龄组中女性教师略多一点外,其余年龄段男性教师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特别是村屯小学男性教师在各年龄段平均占比82.39%,即使乡镇初中男性教师占比平均也达到了59.61%。
教师年轻化:西部快,中部慢
教师年轻化进程“西部快”与“中部慢”并存,中部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从35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的分布情况看,西部初中占到46.15%,中部初中仅占30.33%,东部初中处在中间状态,占到39.02%;西部小学达51.14%,比东部小学仅少1.21个百分点,但却比中部小学高出6.5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在教师年轻化进程中,西部走在了前列,说明国家的农村教师补充政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相反中部地区则进展缓慢,这可能与中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随迁儿童数量多有关。学生跨地域流动大,导致流出地教师变相超编,因而难以在短期内引进新教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可以部分地回答“为什么在农村学校的男性教师要高于城市和县域”和“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男性教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普遍的解释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女童升学率偏低,能完成义务教育甚至能走出去读书的多是男性。农村男性的受教育程度要普遍高于女性,因此可供选择当教师的群体自然也是男性居多。
虽然这一解释是符合实际的,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村屯里的男性教师一直很多和为什么近年来乡镇初中和小学女性教师逐渐增多的问题。
我认为,除了以上解释外,还要考虑两大因素。首先是特定时代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属于城乡二元制社会,一方面城乡间的知识分子较难实现自由流动;另一方面“乡村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而能吸引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男性进入教师队伍。
随着城乡限制流动的解禁和教师工资待遇的低下,年轻男性“知识人”宁可进城打工也不愿意当教师了。不过,教师职业相对稳定且有助于教育自己下一代的特点,对于女性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那为什么村屯里的男性教师始终很多呢?一方面是因为外来的女性教师在村屯工作不方便,因此地方主管部门会更愿意派男性教师进村屯任教;另一方面是因为本村的女性知识分子较容易通过婚姻关系逃离乡村,即使不离开本县也会更多选择县城或乡镇。
农村教师普遍“大器晚成”
农村教师不仅在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上处于劣势地位,而且在晋升时间上也存在一定差别。
一般来说,学历水平越高者,初次任职时的年龄也越大。如果城市学校教师的初始学历要高于农村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城市学校教师的初次任职年龄平均要高于农村。这样,在评上同样职称的情况下,如果城市教师平均年龄较小,则意味着农村教师晋升职称所用的时间更长。那么城乡教师晋升某一职称时年龄的大小实际上就等于他们晋升职称所用时间的长短,晋升某一职称时的平均年龄越大,则意味着所用的时间越长。
从初中看,城市教师晋升“中教高级”的平均年龄为38.97岁,县城教师为39.02岁,乡镇教师则需要40.86岁。晋升“中教一级”也是如此。
如果分别以城市、县城、乡镇和村屯教师现在任小教一级的平均年龄为起始年龄,那么他们晋升到小教高级所用的时间分别为8.88、7.21、11.19和10.56年。总体来看,在高级职称晋升问题上,农村教师普遍“大器晚成”。
中心校统筹成了对村小和教学点的变相剥夺
目前,在学校中任教的教师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身份,除了正式在编教师外,还有代课教师(合同教师)、特岗教师、轮岗教师、支教教师,等等。
无论城市、县城还是乡镇,“本校在编教师”均在93%~96%之间,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相比之下,村屯学校的“本校在编教师”比例最小,只有81.48%。
村屯学校在编教师不足可能说明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村屯学校艰苦边远,即使给编制也难以吸引人才来此任教。在村屯学校,代课教师所占比例达10.54%,比城市和县域高出2.5倍以上,比乡镇学校更是高出5.5倍以上。城市和县城里的代课教师多是因为近年来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往城镇读书,城镇学校生源增加和教师数量不足所致。
为什么乡镇学校的代课教师远远少于村屯呢?尽管其中存在乡镇学校既包括初中又包括小学的复杂原因,但是最为主要的还是中心校体制所致。特别是在实施了乡镇学区制管理的地区,“中心校统筹”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对村小和教学点的变相剥夺。在没有人愿意去村小任教的情况,聘用代课教师不仅最经济,而且也最容易坚守。
其次,国家积极的支教政策和民间团体的支教热情也起到了丰富农村教育身份的作用。譬如特岗教师占3.70%、支教教师占3.99%,都远远高出其他层级的学校。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内的教师轮岗政策,很少能把教师派到村屯学校,相反所谓的教师流动基本都是在县镇以上学校内部进行的,村屯学校再一次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