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收入总量增长主要依靠接待规模,这种追求人次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旅游空间发展定位不够清晰,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展现;非法“一日游”行为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国际先进标准还有差距;高级公共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
“2014年北京市接待旅游总人数2.6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8%;实现旅游总收入4280.1亿元,比上年增长8%。连续两年保持了旅游收入增速高于接待人数增速的势头。”北京市旅游委主任宋宇在“2015年北京旅游工作会议”上说。
宋宇在总结2014年北京市旅游工作和旅游业发展情况时指出,旅游业在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2014年,北京市旅游购物与餐饮消费达到214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3.5%。旅游特征产业完成投资额614.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1%;旅游与一二三产不断融合,形成了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工业旅游、科技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优化了产业结构,形成了都市休闲、乡村休闲系列产品体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市旅游业从业人员超过35.9万人。
关于北京市旅游业现存的问题,宋宇认为,目前旅游收入总量增长主要依靠接待规模,这种追求人次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旅游空间发展定位不够清晰,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展现;非法“一日游”行为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旅游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国际先进标准还有差距;适应首都旅游发展要求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
《关于改革和发展新常态下北京旅游业》报告,明确了2015年北京旅游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主要任务: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580亿元,增长7%;人均消费增长3%,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4%;旅游购物和餐饮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4%。
为实现这一目标,市旅游委将深入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实施旅游产品、旅游精品和旅游商品“三大消费提升工程”,推动旅游消费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积极开发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市场需求强、品位高的中医养生、体育赛事、精品文博、文化演出等定制旅游产品。培育大众化旅游消费新热点,加大对“老字号”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力度,依托“鸟巢”、“水立方”、798文化艺术区、APEC遗产等特有的新兴资源,培育一批“新字号”体验产品。
二是培育扶持新业态。围绕构建城区观光体验环,大力发展融合时尚元素的商务旅游、会议会展、都市休闲、研学旅行、房车营地等现代旅游产品。围绕构建京郊休闲度假环,持续提升国际驿站、休闲农庄、采摘篱园、民俗风苑、乡村酒店、养生山吧、生态渔村、山水人家、葡萄酒庄、汽车露营等乡村旅游新业态。鼓励和支持各区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各异的旅游新业态。
三是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创新推广方式,重点抓好以美国市场、欧洲市场、韩日市场、港澳台地区市场为主的境外推广活动。举办北京高端会奖旅游城市联盟、中国会奖旅游城市联盟和北京国际商务及会奖旅游展览会等海外高端旅游资源推介活动。加大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和配套旅游产品的推广力度,实施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四是精心筹办品牌活动。以“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系列化”为目标,办好第四届北京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第十二届“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大赛、第十三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第十七届北京国际旅游节等品牌活动。推出“北京礼物”走进日韩和2015“吃在北京”旅游美食评选等活动。
同时,加强旅游交流与合作,推进国际、国内旅游交流与合作,构建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也是北京市旅游委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具体来说,一是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借鉴世界旅游城市发展经验,完善与国际旅游市场相适应的旅游市场规则和服务标准体系。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平台作用,建立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推动赴台旅游便利化措施,认真筹办首次移师境外的2015年北京香山旅游峰会。借助国家举办的中韩、中印、中墨、中国—中东欧旅游年活动,扩大与世界旅游城市的交流合作。
二是推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按照“互联互通、旅游先通”的原则,率先推进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编制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加快实现三地旅游的组织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和协调一体化,搭建互联互通的旅游市场、交通、信息、服务和监管平台。
三是深化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各省市的旅游交流合作,积极推动“9+10”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更好地发挥入境旅游合作联盟、旅游媒体合作联盟、旅游研究机构合作联盟和旅游投资促进合作联盟的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旅游对口支援协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