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风暴再次刮起,只不过这一次,刮向了红顶中介。今天,环保部正式宣布,今年年内,8家有环保部背景的环评机构必须全部脱钩,各地有环保部门背景的环评机构要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脱钩。
今天环保部公布的红顶中介脱钩时间表,其实是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3月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所作承诺的细致表达。
当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此前中央纪委巡视组给环保部反馈意见时提到的“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陈吉宁回答说,环保部直属事业单位的8家环评机构,今年率先从环保部脱离,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事实上,除了中央纪委巡视组披露了红顶中介问题外,法律也早有规定禁止环评红顶中介的存在。《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不得与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审批部门存在任何利益关系。”
环保部环评司司长程立峰介绍说,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主要是各级环境科学研究院所。
熟悉环保领域的人都知道,很多地方的环保机构都有自己的科学研究所,不少研究所又设有一个部门或者控股一个公司,它们有作环境影响评价的资质,可以承揽环评项目。由于这些红顶机构和负责环评审批的环保机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红顶中介所作的环评报告,一般都十拿九稳可以通过。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教授王灿发近年来为不少污染受害者提供过法律援助,在对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时,他多次发现环评报告做得粗制滥造,成为摆设,根本不能真实反映污染状况。
今年3月3日,环保部发布信息,对63家存在问题的环评机构提出通报批评,并撤销了一些机构的环评资质。这些被列入黑名单的机构,有相当一部分是红顶中介。
王灿发也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环保部门旗下机构做的环评,又提交给环保部门自己批,很有问题,也违反了相关法律。
中央纪委巡视组在反馈意见时也特别指出,环保系统所属环评机构以其部门背景在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取得竞争优势,有的业务可能导致公共利益与部门利益冲突,违反《环评法》。
在市场上,红顶中介也挤压了其他市场主体的生存空间。王灿发说,他们曾随机对具有环评资质的100家环评机构进行调查,发现有事业单位和国企身份的环评机构占了87%,真正民企性质的环评机构只有13%,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说明民营背景的环评机构生存不易。
程立峰也表示,一些有科研机构背景的环评中介虽然长期以来为环评技术的发展和环评管理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技术经验和业务骨干,但环评管理改革应该顺应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环评技术服务业必须破除行政背景,成为真正的市场行为,才能健康发展。环境科学研究院所要加快转型,回归和做强主业。
其实,陈吉宁第一次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了脱钩决心后,具有环保系统背景的中介机构就像是“炸开了锅”。
被关注最多的是“人”的问题怎么解决?大部分红顶中介都有一个特殊身份——事业单位。所以当脱钩的实际问题来临之后,很多人担心自己的事业单位身份还能不能保留。
很多机构负责人的顾虑是,如果传统的事业单位要完全市场化,原来事业单位身份的员工变为企业员工,他们的社保要从事业单位的退休工资转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养老保险,各单位要补偿一大笔钱,钱从哪里来?所以也曾有人建议,这些有政府背景的环评机构脱钩,要与事业单位的改革相同步。
此外,脱钩还有许多现实的问题要回答,比如,原来的环评业务怎么办,是卖给市场机构,还是卖给个人?现有的业务如何继续……
程立峰今天表示,针对这些环评机构的担心,环保部出台了《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对人员安置、业务转移都有了详细安排。
根据该《方案》的安排,全国环保系统具有环评资质的直属单位,可以将环评业务整体划归环保系统以外的其他企业,或者由单位职工以自然人出资成立企业,或者干脆以退出环评业务的形式彻底脱钩。
全国环保系统所属的企业性质环评机构,可以通过撤回股份、转让股份或者划转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退出环评业务等形式彻底脱钩。
程立峰特别介绍说,各级环保系统的环评机构脱钩后,直属单位及其所属企业的在编和聘用人员,一律不得作为环评专职技术人员参与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工作,不得在环评机构参股,愿意继续专职从事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工作的,必须与直属单位及其所属企业解除人事劳动关系。
《方案》还要求,脱钩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充分尊重职工去留意愿,保障其合法权益。对直属单位在编人员选择回直属单位工作的,所在单位将无条件接收,并妥善安排工作岗位;选择调出或辞职的,按人事管理规定办理手续,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对聘用人员将严格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妥善安置。
在王灿发看来,环保系统的红顶中介脱钩,才刚刚拉开环评改革的序幕。除了与环保部门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红顶中介外,很多政府部门旗下的事业单位、控股企业、科研院所也都有环评资质,可以承接环评项目,它们的脱钩也得提上议事日程。
另外,当务之急还要解决环评机构向谁负责的问题。现在的制度下,环评机构收的是项目业主的钱,对项目业主负责而不是环境负责,这样很难保证中立。王灿发说,他期待环评领域的改革有更多的组合拳。
本报北京3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