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3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不要迷失于阅读量而失去交流

张毓秋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3月31日   02 版)

    从微博设置议题,到微信公号组织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已经成为各地团组织工作的一大亮点。年轻人在哪里,团组织就要出现在哪里——如今的年轻人都活跃于网络上,习惯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团组织当然不能忽视这个平台。在各种新媒体排行榜的激励压力下,各地团组织真是“蛮拼的”,铆足了劲在微博和微信传播中创新,极大提高了团组织在舆论场中的存在感,在不少公共事件中以清朗的年轻声音引领舆论。

    不过在新媒体的操作中,有一个倾向让我这个基层团干感到不安,就是过度关注阅读量而忽视新媒体的交流功能。我知道媒体人曾为“点击量”和“收视率”有过激烈的争议,甚至有人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我倒不会偏激地以为阅读量是万恶之源,没有阅读量是万万不行的,做出来的内容先得有人看才行,绝不能有传统那种“不管你看不看,反正我做出来了”的自闭心态。但只有阅读量也不行,毕竟这是一个单一的衡量指标——很多人只是因为“无节操”的标题才点开了看,或者是点开后根本没看,或者是看了根本没理解,这种阅读量就纯粹是无效阅读。据说在排行压力下,很多地方非常看重这个“阅读数字”,甚至因为数字少算错了几个而降了一个名次争得面红耳赤。

    我觉得,团组织做新媒体,千万不能忘了初心。要重视微信公号的阅读量,更要重视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年轻人进行交流。毕竟,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之新,正在于其“互动”功能。强调微信文章的阅读量,还是传统媒体的思维,我们更需要发掘新媒体的“新”,多跟年轻人交流,在交流中一起玩,在一起玩中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让在生活中远离团组织的青年感受到团组织的存在。

    目前,各级团属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多以信息发布、推送的方式宣传大政方针、普及理论知识、展示活动成果。多为单向的宣传平台,少为互动的交流平台,很多人关注最多的也往往是信息的点击量、转发量和“点赞”人数,没有充分把网络作为和青年交流的窗口和思想互动的平台。青年有思考,有疑问,有困难,想交流,会寻找更多网络窗口,而这些窗口往往“非团属”,传播的观念信息各抒己见、五花八门,有的不利于引领青年成长、缺乏正能量。在团属网络空间加强与青年“一对一”的交流,必然是给青年创造清朗网络环境、增强思想引导的有效途径。

    我所工作的扬州一直在推行“一对一”交流,仅扬州市江都区就设立区级青少年服务平台4个,镇级服务点13个,在现有团属网站、微信平台上设立专门窗口,让青年及时反应问题,专人记录,全面协调,及时解决,及时反馈,针对不同问题线上预约,线下办理,让青年朋友心烦时有处倾诉、困难时有处求助。虽然目前青年参与度还不怎么高,但我们一直在致力于交流和互动。看到有一个年轻人在线上与我们交流,这比看到我们哪篇文章在微信中阅读量突破10万还高兴——10万的阅读多是看不见的陌生人,而“一对一交流”所产生的效果却是看得见的。阅读量破10万,也许一个“亮瞎眼”的标题就可以做到,但要在交流中说服一个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倾听、理解和回应。

    交流中才能了解问题和需求,然后才能让团组织接地气,让更多青年“路人转粉”。有了这种交流所接的地气,团组织就不怕没有人气。

张毓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3月31日 02 版

去功利化 校园足球需要耐心
做官其实越来越容易了
为监督占道乱停的少年公民点赞
自主选择专业也是门技术活儿
本土奢侈品的时代远未到来
别让“拆错了”成为强拆逃责的借口
不要迷失于阅读量而失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