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一批中国企业正扬帆出海。
作为中国乳业的响亮名片,伊利集团一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脉搏起舞,演绎着乳品“中国制造”的精彩华章,品牌实力和影响力超越国界。伊利生产的黄油,早在2007年就以其优质的品质出口埃及,展示了草原乳业发展的强劲实力。
走进新西兰建厂,走进美国、意大利进行战略合作,走进荷兰进行产品研发……伊利的全球化视野和全球布局战略,展现了中国乳业的自信、成熟和国际化胸怀。
全球织网:资源开拓和研发合作
伊利集团的国际化战略正在稳步推进。对此,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提到两个布局:产能布局和研发布局——开拓海外资源市场,与海外科研机构联手合作。
“准确判断自己和国外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利用全球的奶源资源、科技和人才,努力寻求国际视野下的创新发展与合作,才能提升中国乳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乳业的国际化发展,潘刚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认识。
因此,2013年,伊利迎来了自身国际化发展的不凡之年。继在新西兰投资建厂后,伊利先后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Dairy Farmers of America)、意大利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商——斯嘉达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14年,伊利前行步伐更为坚实,并收到丰硕成果。这一年,伊利联手荷兰顶尖学府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共建首个海外研发中心,并达成了“共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协议”;再牵手美国DFA,共建全球样板工厂暨全美国规模最大的奶粉厂。同年11月21日,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揭牌,二期项目投资计划同时启动。伊利新投2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生牛乳深加工、UHT液态奶生产、奶粉生产及包装等4个子项目。至此,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乳企目前海外投资的最大项目,建成后将组成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11月25日,伊利集团新西兰大洋洲乳业基地一期4.7万吨奶粉项目正式投产。
潘刚说,伊利集团“全球织网”,出发点就是用全球资源做全球市场。只有最大程度地融入世界乳品生产链条的企业,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业内人士看来,伊利集团这一系列重要海外动作对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带来的整体效果就是伊利的国际采购渠道更稳定、与国际合作伙伴的联系更紧密、参与国际研发更频繁,在国际产业链中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将食品安全视为企业最大使命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维护食品安全,是企业面对的一场永不能松懈的持久战。
近年来,伊利集团投入巨资用于高科技监测生产环节。2011年,伊利进行可视化升级,建立了原奶物流运输过程管控平台,实现了物流运输全程透明化监管,率先在行业内采用高科技手段24小时不间断管控,开创了国内原料奶运输管控的新模式。
同时,严格的产品追溯制度让伊利的产品更有保证,随意打开一盒牛奶,扫描牛奶盒上的条形码,立刻就可以知道这批奶是什么时候出厂,来自哪条流水线,可以具体到来自哪个奶站、哪一头牛、什么时候挤出的奶、最近牛的健康状况如何。
在食品安全面临全球化挑战的今天,越是追求质量领先的企业对质量管理体系就更精益求精。
2014年,伊利集团与世界3家质量认证巨头——瑞士通用公证行、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英国天祥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邀请他们为自身的质量管理“找茬儿”,使原本就以质量管理完善著称的伊利集团的全球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升级。
伊利集团涵盖原料奶、原辅材料及各类产品的检验共计1003项。
伊利的乳品原料质量控制标准,是广泛收集参照国内外产品及原料标准,结合国家有关部门和伊利自身对成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不仅对原料质量控制指标要求多,并且对每项指标设定了极为严格的限量值。
在乳品检测环节,伊利建立了强大而完善的质检监测系统。截至2013年年底,伊利集团在购置检测设备上累计投入5.15亿元,配置各类精密检测仪器4100多套,共培育取得有关部门审核认可的检验人员2300多人,建立了全方位检测体系,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潘刚表示,在“品质为先”的管理理念下,伊利在乳品原料质量控制方面,一直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世界一流、极为严苛的原材料质量标准。据了解,不少全球乳品顶级供应商称,伊利的标准严格程度堪称“史无前例”,部分乳品原料需要特别加工定制才能满足伊利的标准要求。
多年来,伊利不断加强内功的提升,产品研发力度、创新力度、品质把关的态度不断加强,给伊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品美誉度、市场忠诚度都在逐步提升,也对伊利未来的发展给予了莫大的鼓舞。2014年12月31日,潘刚在面向全体员工及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年会上,再一次明确了伊利全新的战略目标——“伊利要在2020年进入全球乳业5强,实现从百亿级企业向千亿级企业的跨越”,并且将企业愿景从“成为全球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团”升级为“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作为中国乳业龙头企业,在引领中国乳业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伊利前进的脚步坚定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