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1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打竹村的46把椅子

本报记者 何春中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10日   07 版)
 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镇下西莲花村村民常年从外地收购铁桃核回来加工,走出了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的“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特色之路。资料图片

    打竹村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镇永安村委会一个彝族聚居村,全村有46户、214人。这个村过去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群众生活困难。如今,走进打竹村,一个生态宜居、富裕文明的彝族村寨便会映入你的眼帘,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天然山水画卷之中。

    巍山县通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彝族特色示范村建设等项目,在打竹村实施了交通、水利、绿化、公厕、垃圾池等建设工程,彻底改变了打竹村人出门“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状况。

    “白天看绿化,晚上看亮化”,夜晚,37盏太阳能路灯把整个山村照得亮如白昼,家住大山深处的打竹村村民夜晚出门,再也不会黑灯瞎火。投资70多万元修建的彝族打歌场,更是让喜爱歌舞的彝族村民喜笑颜开。

    村内的水泥路面整洁平坦,纵横交错,延伸到每家每户。一幢幢彝家青瓦白墙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树丛中。家家通了自来水,户户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卫生间,人畜分离,现代文明的生活条件在这个小山村落地生根。而民主管理的新风,更使全村人亲如一家,和睦相处。

    “我们打竹村在边远山区,过去基础条件非常差,大家选我当书记是信任我。我认为村子的什么事情都要大家说了算,钱要怎么花,事要怎么办,村要怎么管,都要大家共同商量,会议说了算。这样,一旦决定了的事,大家就能坚决执行。”打竹村党支部书记左家义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打竹村小小的会议室里,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围着会议桌,摆了46把木椅。原来,每月农历初十晚是打竹村户长们聚会议事的日子。这一晚,无论刮风下雨,打竹村都要组织召开全村户长会议,传达学习各级党委政府政策,研究讨论村内事务。

    桌子上没有席签,但全村46户,那把椅子是哪一户户长坐的,都约定俗成,清清楚楚。每一名户长的照片和姓名都贴在会议室的墙上。“户长议事”制度坚持了许多年。“户长会议室”是2002年由老村长左家宝带头,村民集资16万元,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修建打竹村老年活动中心时建设的。

    “户长会议室”和图书阅览室占据了本来就不大的活动中心的大部分面积,打竹村人对民主议事有着执着的追求。

    “以前,我们对村集体资金不明白、不清楚、不放心,而现在我们每花一分钱,都要召开村民会议来表决,现在使用每一分钱,我们都很放心,真正成了全村的主人。”村民墨银新介绍说。

    在打竹村党支部党员活动室的黑板上,清晰地记录了今年以来村集体资金的全部收入与支出情况,在这里,全村捐款者名单、捐了多少钱,老人和学生补了多少钱、补给哪些人,一目了然。

    村规民约是打竹村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共同约定,代表了这个彝族村寨的集体“荣辱观”。

    打竹村的村规民约从文字上看起来不那么规范,也不太符合讲求文字押韵的常规要求,但它朴实的文字后面,句句都是群众自己的铮铮“誓言”。

    户长会上,户长们根据村里的实际需要,逐条讨论,逐条定下规矩,然后一起在村规民约上按下自己的手印,从自己做起,共同遵守。

    除各家各户的林地、核桃地外,打竹村集体有80多亩核桃地,1400亩华山松。为了管好全村集体和个人的核桃和华山松,村里每年用村集体资金聘请村里4名群众担任管护员,进行分片管护,解决了每家每户无序管护、成本高的问题,使大家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发展生产。

    乡风民风好既是打竹村传统所致,更是长期民主管理的结果。打竹村村民勤劳善良,民风淳朴,村民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多年来未发生过一起违法犯罪案件和上访事件。

    不少村民为了村子的长远发展牺牲了个人利益,修建老年活动中心占用的土地,由村民左学敬无偿提供,修建通村公路占用到的左家宝、左坤山、左家富、左文亮等户的林地,也是无偿提供。修建打歌场、村民活动广场占用到左家兴、左根堂、左家山、左家宝等户林地,这几户没有任何怨言。

    “一人有难处,全村来帮忙”是打竹村的又一个传统美德。每当集体收入有结余时,打竹村还将资金无息借给急需用钱的群众,帮助群众渡过难关。这一做法先由村民申请,再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成员和村民小组组长、副组长商议并提出意见,最后户长会议表决决定,就可以把2000元以内的集体资金借给农户周转,到年底,再把本金还给村集体。

    由于借不借、借给谁、借多少、何时还,一切都由大家决定,受大家监督,虽然能够借到的钱不多,但这种做法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2011年以来,有7户群众获得了无息借款。今后,村里还将成立集体资金互助合作会。

    “大妈,这是我们捐款捐得的钱,给你们老年人每人50元,过年买点东西。”每年年初岁末,打竹村党支部书记左家义和村民小组长左家富、左江平都要挨家挨户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坚持捐资帮扶是打竹村的一个好风气。捐款数额多少不定,以村民个人自愿为主,主要用于补助生病群众、贫困学生、老人和困难户。几年来,共救助村内贫困老人362人次、18100元,资助本村贫困在校学生120人次、1.5万元。

    世代生活在打竹村的彝族村民,传承和发展着彝族绚丽多彩的服饰艺术。42岁的彝族妇女左家秀是一名残疾人,她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生活很困难,现在农闲时可以绣服装,绣的服装最远已卖到了韩国、日本,凭这一项,一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

    打竹村的彝族村民外出打工时,总会把民族服装带上,回乡探亲时,总要先换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再回来。彝族服装装满了打竹村村民深深的民族情结,寄托着悠悠的彝族乡情。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示范区
七个民族一家亲
打竹村的46把椅子
“城市比我们村子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