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12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一家7人溺亡悲剧令人震惊

自护自救:普及技能唤醒意识不能再蹉跎

本报记者 黄丹羽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12日   04 版)

    孩子到水库边洗手失足落水,家人相继下水施救,结果一家7人不幸溺亡。这是4月5日发生在广东汕头的一起悲剧。

    同一天,距离汕头不远的广东惠州,正在做文明殡葬宣传活动的志愿者救捞队队长赵喜昌接到电话,出发救捞。当日,惠州有3人溺水身亡。

    每次救捞结束,赵喜昌都会在朋友圈里发一条消息,记录溺水者的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和溺水原因。虽然有人质疑这一做法,可赵喜昌觉得,让社会知道这些信息,才能引起更多人关注,提醒大家注意涉水安全。

    在最近的几条消息结尾处,赵喜昌都认真地写着:“夏季又到,溺水高发期临近,希望大家重视溺水宣传,让此类事件少发生,谢谢!”

    可是,每一年,惠州因为各种意外溺水身亡的人数,并没有减少。

    赵喜昌粗略算了算,他平均每10天就会接到一次救捞任务。2008年至今,他从水中救上30多名落水者,而捞起的溺亡者,足有200多个。其中,仅2014年,赵喜昌救捞的溺水者中,就有20多名学生。

    懂点救助技巧,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义务营救溺水者和打捞溺水者尸体”,是赵喜昌退休后开创的“新事业”。几年来,他已经成为救捞领域的“半个专家”。每次出任务,他都能根据水流的速度、水的浑浊度、水温的高低,判断溺水者所在的位置。

    在网上看到汕头一家7人溺亡的新闻,赵喜昌心里已经有了基本判断。“看图片是个大坝,水里的部分是个斜坡。这种情况,水底通常会有很多青苔、淤泥,人一踩就出溜下去了,就算脚能够着坝底也站不起来。他们一连串地进去,相当于自杀。”他叹口气,“我宣传防溺水的时候都会讲,水库斜坡是最危险的地方,好多人也不是去游泳,就想洗个手……”

    绿野救援队总队长海猫从事应急志愿服务多年。2009年,他曾经到台湾参加水上救援课程。“如果防范意识到位,就不会出现危险。而一旦出现危险,技术就很关键。”他说,“实际上脱件衣服、解下腰带都可能救了人。但大家不会,就是一味地发慌。”

    海猫介绍,在水库等有堤坝斜坡的环境中,如果遇到有人溺水的情况,其他人千万不要采取手拉手施救的方式,因为单手的力量无法支撑太大的重量,特别容易滑脱。正确的做法是,第一个人双手抱住固定物,后面的人分别抓住前面一人的脚踝。而更加稳妥的方法,应该是“借物救人”。虽然一般人不会随身携带专业救援工具,但可以脱下衣裤、腰带系在一起,扔给溺水者,甚至用鞋带把空矿泉水瓶系在一起,制作成临时“救生圈”。“把塑料袋吹气扎起来,把背包塞满衣服扔到落水者身边,他也能抱着漂浮很长时间。”海猫说,“汕头那7个人没有一丁点儿救人的经验,一旦懂一点点,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时至4月,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已经转暖,又到了溺水高发期。从赵喜昌发布的朋友圈消息里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溺水者,都是在游泳时遭遇意外的。

    为此,赵喜昌买了许多细绳,发动志愿者守在游泳者集中的水域周围,顶着被人“白眼”的尴尬,把绳子拴在大家的救生圈上,以便发生意外时援手施救。经过一番努力,赵喜昌看到了效果。此前,惠州的东江沙公园和红花湖被称为两个“魔鬼水域”,每年都会有人溺亡。而这两年,两片水域没有发生一起溺水事件。

    所有“意外”都带引号,安全意识最重要

    目前,北京有注册应急志愿者12万人,许多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可在遭遇紧急情况时,就连真正的专业人士,能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与其在灾难发生之后去补救,不如提前让公众有避险的意识,并且具有自护和避险的基础知识。” 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王赢说。

    比如,北京十三陵水库禁止游泳。虽然水库周围设置了防护网和警示牌,还是常常有野泳者打开防护网,偷偷下水。“水库的水下情况复杂,水草很多,在这里游泳很危险,可还是有人来。他们对自己太自信。”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综合应急志愿服务总队队长赵培锋说,“所有事故都是意外,而所有‘意外’都是带引号的。如果一个人有安全意识,他就不会让意外发生。”

    赵培锋和海猫都是应急志愿服务队伍中的“老人”,经历了无数次灾难救援、大型活动安全保障、日常救援。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避免悲剧发生,比发生了再去“救”重要得多。

    2014年至今,北京市应急志愿者已经走进京津冀的260多所学校,通过设计场景进行模拟演练等互动、体验方式,向中小学生宣传自护自救知识。

    自护自救教育要从小抓起,是赵培锋强调的一大重点。给志愿者做自护自救培训时他发现,成年人对待培训会觉得像在“玩游戏”,“嘻嘻哈哈地完成”。但孩子们对待培训会特别认真。

    “我防溺水有高招,大人陪伴第一招。私自游泳很危险,不去深水很重要……”这是团江苏淮安市委创作的预防溺水童谣。

    在淮安金湖县,大量青年人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每到寒暑假,村级团组织就会走家串户,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安全自护知识。“一开始走访的时候,很多家长满不在乎。和他们讲要防水、防火,他们觉得这个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他们不会遇到。” 团金湖县委书记刘慧说,“一般第一次接触觉得无所谓,去多了他们也犯嘀咕——怎么老来讲啊,自己也就琢磨了。”

    在金湖县的中小学里,每年寒暑假最后一节课,一定是安全教育自护课。每个月,也会有一节队课专门用作安全自护教育。除此之外,全县所有的危险水面周围都设置了安全警示牌,提醒大家不能私自入河游泳,同时防止地滑摔跤造成意外入水。

    平时,团淮安市委会通过组织安全自护知识竞赛、观看自护专题片等方式,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介开展预防溺水等方面的安全自护教育,还设计了《青少年假期自护小常识手册》,并举办各种主题活动,让青少年提高防范意识,掌握安全自护技能。

    因为水上救援具有特殊性,溺水者往往在几分钟之内就会丧失性命,“通知我们去的,基本都是捞,很少能救。”赵喜昌说,“所以,防溺水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事。”

    为了减少悲剧的发生,赵喜昌成立了“心连心公益协会”,发动志愿者到江、湖、水库边宣传防溺水知识。“提高认识,采取措施,人就淹不死。”赵喜昌还花20多万元拍了一部长达40分钟的防溺水宣传片,把自己几年来的所见所闻进行场景还原,制作成光盘,在惠州所有中小学的每个班级里播放。今年,这部宣传片的发行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广东省。

    全民普及自护自救意识,必须从小抓起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网络上马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教你遇到地震时怎么办”;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后,许多中小学立刻安排了防踩踏教育课程——似乎只有以人们的生命为代价,才能唤起大家对自护自救的重视。这样的“临时恶补”远远不够。“让每个人从心底树立自护自救的意识,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赵培锋说。

    王赢举了一个例子:当孩子的气管被异物卡住时,有一种海姆里克腹部冲击法(Heimlich Maneuver)。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家长、老师都不了解这种简单易行的急救法。而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这都是作为国民基本技能去普及的。

    在北京,有一些提供灾难模拟体验的场所,但大多未被充分利用。“有时我们提议带学生走出校园去体验,学校也会有一些担心。”赵培锋说。

    “自护自救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不是一两年能看到效果的。但如果每个人从小就能接触到相关知识,普及越持久,效果越明显。”王赢说,“火灾逃生、地震逃生、溺水避险、急救基础等,通过一两堂课、几次活动是无法讲清楚的。希望教育部门能够真正把安全自护教育纳入教育培养体系。”

    王赢介绍,目前,教育部门、民防部门、消防部门等都在开展自护自救教育相关工作。但存在几个问题。第一,不同部门关注不同的点,比较分散。要形成对全体人群的完整覆盖,需要把各方力量整合起来。第二,缺乏让青少年群体乐于接受的宣教模式,讲大课、印教材等方式显然已经“过时”。第三,目前对于民间力量的发动还远远不够。“光北京就有这么多中小学,几十万中小学生,政府力量是有限的”。

    目前,北京市正在探索“联合”的路子,由团组织和应急办、民防局等单位建立合作,整合各方平台,建立合作机制。“我们希望开发出一整套宣教内容。以后志愿者进学校不是单讲溺水或者防火‘一件’事,而是综合的‘一组’事。” 王赢说。

    据悉,北京市已有100多名应急培训师通过了考试,走进校园、社区等,为自护自救知识的普及出一份力。

自护自救:普及技能唤醒意识不能再蹉跎
立志做焊工“学霸”
山东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共青团联系服务农村青年月凸显“凝聚”效应
紫竹国家高新区团委
“极创48小时”尝试公益与技术结合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