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示范建设著华章 硕果摇枝谱新篇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之路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17日   06 版)

    学校国家级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

    学生荣获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一等奖

    学院舞龙队包揽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高校组舞龙比赛金牌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由原隶属于江苏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的国家级重点中专校扬州化工学校和原隶属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的扬州建筑工程学校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是江苏省教育厅直管高校。

    自示范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学院以建设高水平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创新“区园企校”协同框架下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善“双导向四融入一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扬州地方乃至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新格局

    学院在扬州市政府主导和化工、建筑等行业协会指导下,依靠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等地方政府,依托扬州化学工业园、扬州公铁水物流集聚区等产业园,与扬农化工集团、扬建集团等企业探索实践了“区园企校”四位一体合作办学模式。学院党委书记刘金存认为,体制机制创新将有效激发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并整合现有资源,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的发展。

    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学院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89家成员单位组建了新一届校企合作理事会,对学院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指导和监督,形成了以理事会为平台(Platform),以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为主要途径(Road),从学院、院系、专业三个层面(Level)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实现共赢的“PRL”互嵌式区园企校共发展合作办学新格局。

    组建专业中心,引领地方职教发展。扬州市政府于2014年4月成立了扬州职教集团,学院负责组建化工和建筑两个专业中心。两个专业中心已经接受扬州职大等8所职业院校469名化工、建筑类专业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承接企业危化品特种从业人员资质培训304人。建筑专业中心与扬建集团合作建设的扬州市建筑类公共实训基地规划占地200亩,总投资2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扬州市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建筑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基地。

    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学院依托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与扬州绿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6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含省级1个、市级2个)。研发中心面向扬州化工园等产业园区,为相关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

    成立校企双主体二级学院,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组建了“扬农化工学院”和“中联世纪建工学院”,共同商定了双主体二级学院章程,确立合作方式,制定教学与评价标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厂中校”、“校中厂”。学院在江苏扬农化工集团等企业建立了4个“厂中校”,已有1145名学员进入“厂中校”进行了实习和培养。同时,合作企业将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校园,与学院场地、设备、师资实现有机整合,共建高分子材料加工中心等5个“校中厂”,优化了职场化实践教学条件。

    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提升校企合作层次。学院锋尚汽车检测系统及设备技术研发中心、绿色化工合成与分析技术中心入驻扬州大学大学科技园,提升了教师科研能力,为学生顶岗实习、创业就业提供了平台。

    典型案例:

    政校共建产业园,互利共赢结硕果

    ——股份制的探索与创新

    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扬工院与扬州市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共同出资1000万元成立扬州百分百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有限公司,公司除下设各项运营机构外,还成立了百分百商学院。入园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优先享用百分百商学院师资、设备等资源,产业园已成为扬州市现代服务类专业公共实训基地。股份制方式创新了学院与政府、企业间的合作方式,增强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目前,产业园年销售总额已达3.2亿元。学院在校生杨新海等同学在产业园创办了雷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年销售总额300多万元。商学院聘请园区兼职教师32名,13名教师担任园区的法律和财务顾问等职务,合作完成横向课题23项,到账经费86.8万元。

    优化专业布局,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取得新成就

    专业布局契合行业产业发展。学院不断优化“两纵三横”专业结构布局(办学纵向面向石油化工和建筑“两”大行业,横向面向扬州现代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大主导产业),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组建了石油化工技术等9个专业群,共37个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院长孙兴洋指出,学院坚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个性化发展为驱动,形成了“技术教育与专业文化交融”的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因用得上、沉得下、留得住、善创新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构建并实施特色鲜明的“双导向四融入一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四个重点建设专业探索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人才培养方式,如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三化并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四三”融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233工学交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1+1+1专业导师制”。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四个重点建设专业深入企业调研,明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提炼出反映岗位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出行动领域,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规律,对行动领域实施“教育学”处理,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四个重点专业重构课程体系的成功经验,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建设。

    “识岗-跟岗-顶岗”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年来,学院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构建了能够培养通用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识岗-跟岗-顶岗”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1亿元,生均1.2万元。

    在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带动下,学院获得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两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通过验收,新增3个省级重点专业群,建成了优质核心课50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161门,省级重点教材5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85部。

    典型案例: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学徒制理念下的“1+1+1专业导师制”

    扬工院重视学生共性,尊重学生个性,按照学生角色转换特点划分成三个“1”培养阶段,通过校企专业导师的“导学、导能、导业”功能,利用规范严谨的第一课堂、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特色鲜明的实践任务三大平台,实现学生从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向职业核心能力提升,构建了具有现代学徒制理念的“1+1+1专业导师制”。

    “1+1+1专业导师制”使学生主体得到保障,个性得到张扬,素质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获得了中控杯全国化工仪表维修工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江苏省第五届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等近20项。

    构建“四互”模式,师资队伍水平达到新高度

    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四互”模式,实施“四百”工程,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达到了新高度。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实施“百名教师进大学”工程,组织了112名教师加入扬州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团队,资助65人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通过实施“百名教师出国(境)门”工程,选派126人次教师到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地区)培训。三年来,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由27.7%上升到36.0%,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由44.4%提升到68.6%。

    高层次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以“创新在扬工、创业在企业”理念,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并安排到企业担任关键技术岗位负责人,实施“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组建教学与科技服务团队等措施,促进高层次人才成长。三年来,新增正高级职称教师10名,引进高层次人才4名,新增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4名、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

    双师素质全面提升。通过实施“百名工程师进校园”、“百名教师进企业”工程,组织了185名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有105名教师担任企业兼职工程师,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占比由75.2%提高到了87.2%。外聘20名企业专业带头人,建立了430人的兼职教师库。

    典型案例:

    校企互融强师资 育人服务两相宜

    ——专业带头人培养典型案例

    学院聘请扬州市建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工魏云贞为工程监理专业带头人,与学院专业带头人肖忠平博士、教授结对,提高了专业带头人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肖忠平依托省教育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与东南大学孟少平教授和南京林业大学卢晓宁教授的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近年来,肖忠平主持和参与完成纵横向课题7项,获实用新型专利8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主编“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和“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各1部,获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决策咨询奖,被评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校级教学名师。

    推进产教融合,服务社会能力迈上新台阶

    三年来,学院积极推进以科技研发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孙兴洋院长表示,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有效地将教学机构、学生、教师延伸到企业内部,并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技术人员引入校园,形成学院与企业相互嵌入的局面。

    社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学院于2012年成立了“区域经济技术服务中心”,设立“建筑技术服务分中心”等4个分中心,与企业共建6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江苏扬农化工集团等企业建立了47个校企合作工作站,组建了15支教授领衔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团队,修订完善19项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扩量提质提供保障。

    科技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学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申报纵向课题,科技服务和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三年来,完成纵向科研和咨询决策项目9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89项、软件著作权2项;完成横向项目446项,对外科技服务收入1148.3万元。

    继续教育领域有效拓宽。学院积极与南京大学等7所高校合作开展各类学历教育,承担政府相关部门专项委托培训,开展职工培训与技能鉴定,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各类培训37235人次,培养各类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4533名。

    典型案例:

    互助合作 携手共进

    ——扬工院开展对口支援职业院校典型案例

    近年来,扬工院积极参与山西省吕梁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在管理体制、专业建设和公共课教学等方面提供帮助。学院还与安徽省天长工业学院、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等5所职业院校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从职业教育理念更新、师资队伍培训、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三年来,学院先后选派92人次教师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接待112名教师来校交流,承接565名学生来校实训。2012年,由学院负责培训的泰兴中等专业学校学生首次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为此专门发来感谢信。

    突出育人特色,专业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学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融宗旨、核心、价值取向和实现路径为一体的专业文化架构。刘金存书记强调,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就是基于校企文化融合下的专业文化能否真正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给学生最直接的专业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学院通过建设专业文化主题园馆、提炼专业精神核心、引入企业管理规范、校企联谊等途径,开展专业文化建设,使学生对专业内涵的理解更深刻,对职业生涯的思考更深入,避免了专业学习的盲目性,消除了专业学习的倦怠感。近年来,学院学生因职业精神强、职业素养好、对企业忠诚度高而深受企业欢迎,向社会展示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诚实、朴实、厚实的良好形象。

    促进专业建设发展,助推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学院文化育人的内涵更加丰富,《从“技术人”到“社会人”——“四元一体”高职专业文化体系创新与实践》荣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狄万义同学在江苏省第四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竞赛中与本科生同台比赛,获得了唯一的一个特等奖。

    树立办学育人品牌,凸显了文化育人特色。学院推进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做法,得到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被授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专业文化作为典型案例入选《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新案例集》和《职业教育与石油工业文化对接重点案例选编》,学院还应邀在全省中职教师培训会上做了《专业文化的解读与建构》专题报告,在第四届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做了《汲取传统文化丰厚营养  探索高职专业文化育人》典型发言。

    典型案例:

    轮椅上的社区义工

    ——扬工院红十字会杨帅的善行义举

    扬工院会计专业的杨帅是扬州市红十字会的一名注册志愿者,是一位为他人服务的残疾义工。他说:“从穿上红马甲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定一定要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

    自己身体不灵活,为何还要做义工?杨帅说,这些年来,从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获得了爱的鼓励,现在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回报社会。杨帅在社区的义工活动就是教老年人学电脑,他觉得“爷爷们心态都很好,跟他们很聊得来。”

    虽然身体残疾,但杨帅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不仅成绩优异,还自学通过了会计专业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残疾人也能独立自强,也有能力回报社会。

    倡导以生为本,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示范校建设期间,学院创新“四位一体”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职业教育的引领者。三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并先后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集体”、“石油和化工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

    学院遵循高职学生成长规律,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着力打造学习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六大服务体系,切实推进校本成功计划,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近年来,学院学生共获得市级以上竞赛奖项223项,获得授权专利13项,发表论文57篇,获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5个。

    典型案例:

    大学生自制“机器人”可入震区或火场搜救

    ——电子专业在校生杨永广

    与汽车一样,有4个轮子,但轮子上不是沙发座椅,而是一排复杂电路。电路上方,有一个高清摄像头,这个摄像头可以走到哪拍到哪,并且图像可以通过3G信号实时传回。这就是扬工院大三学生杨永广的作品——一台可以参与地震废墟或火场搜救的机器人。

    杨永广同学平时就对编程很感兴趣,大二那年,突然有了自己编一套程序,做一个机器人的想法。通过软件编程、材料组装,最终做成了这个搜救机器人。

    一直专心于单片机研发的杨永广,曾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单片机设计与开发组的一等奖。此外,他在课余时间设计和组装的小机器人还被用于课堂教学。

    薪火相传育桃李,笔酣墨浓写春秋。

    通过三年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明显提升,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在“后示范”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上,学院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促进全面发展,强化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进一步拓展示范校建设成效,为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谱写新篇章!

    AD

示范建设著华章 硕果摇枝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