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一场“恶仗”

——解放军援助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

特约记者 花晓 通讯员 王艺杰 于乔冰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17日   09 版)

    1月11日,四川省成都市,经过长时间训练后,成都军区总医院的一名医生准备赶赴利比里亚执行抗击埃博拉疫情任务。CFP供图(资料图片)

    解放军医务人员为埃博拉疑似患者做检查。

    医疗队员为雅尤玛庆祝新生。

    2015年3月13日18时,北京首都机场,一架银白色专机腾空而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批援助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医疗队整装起程,穿越茫茫云海,飞向遥远的西非大陆。

    至此,已有近500名“白衣战士”站在了援非抗埃的最前沿,以血性担当和精湛医术直面死神、征战疫魔,半年多来累计收治接诊患者938例,确诊295例,治愈出院25例,阶段性实现了三军统帅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打胜仗、零感染”目标。

    这是我军卫勤力量首次成建制独立遂行海外重大疫情防护任务,为世界有效控制埃博拉作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主席致信医疗队队员,表达新春问候。

    不久前,以解放军医务人员为骨干的中国援非医疗队,获得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特别致敬,他们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孩子,一定要注意,千万要小心啊”

    面对一把乌黑的秀发,刘建军的心碎了,他伸出颤抖的双手想去接过来,却又不忍去接。他无法接受妻子蔡宇“一去不回”的预想!

    2014年10月3日深夜,沈阳军区202医院血液净化科护士长蔡宇,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她把留了多年的长发铰下来,小心翼翼地装进盒子里交给丈夫。然后握着丈夫的手交代“后事”:家里的钱给我父母留一部分,他们把我养大不容易,我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孝敬他们……孩子快中考了,不能分心,你要是再找个伴儿,就等他考上大学以后吧。

    就在当天下午,蔡宇和沈阳军区所属50名医务人员接到命令,火速到第三军医大学集结,和其他上百名医护人员组建我军首批援助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医疗队,赶赴疫情肆虐的异国他乡“作战”。每个人都希望战胜疫情、平安归来,但面对险恶的病毒,大家心里都“直打鼓”,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这并非杞人忧天,大量的资料信息显示,抗击埃博拉病毒是一场“恶仗”。

    埃博拉本是流淌在西非大地上一条美丽而静谧的河流,但一种罕见病毒1976年出现在这个地区,后来就被命名为“埃博拉”病毒。它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体液传播,死亡率高达60%~90%。

    2014年2月,新一轮埃博拉疫情在几内亚出现,数月内席卷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国家,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近1.5万例,死亡近6000人,这是埃博拉病毒被发现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暴发。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8月宣布:疫情向美国、西班牙等国家蔓延,已构成“国际卫生紧急事件”,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

    中国政府迅速行动,先后向疫区国家提供了15批次、价值1.02亿元卫生物资和2600多万元的其他人道主义援助物资。随即,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发出命令,解放军组建医疗队分赴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阻击”埃博拉疫情。

    2014年9月12日,解放军第302医院奉命立即组建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这所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两小时便完成人员抽组,72小时完成方案制定和人员防护培训,并迅速筹措80余类、150多吨物资。9月16日,由31名传染病专家和护理人员组成的解放军首批援塞医疗队便满载重托,紧急出征。

    在多部门协助下,解放军卫勤力量仅用7天就将塞拉利昂一家小型综合医院改建成传染病专科医院,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在利比里亚援建了一座设施设备一流、防控流程科学、拥有100张床位、总面积5400平方米的埃博拉诊疗中心,在西非大地彰显了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

    此后,根据防控形势任务需要,解放军连续抽组轮换医疗队赶赴疫区,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的医务人员并肩战斗,全面展开留观治疗、卫生防疫和基础培训等工作。

    这些医疗队员分别来自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临床检验科、感染护理科等专业科室,他们都接受过严格系统的实战化训练,大多执行过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国际紧急救援和联合国维和等任务。

    在公,他们是中国军人、白衣天使,执行命令,义无返顾;在私,他们是丈夫、母亲、孩子。出征的现场,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来了,怀孕待产的妻子挺着大肚子来了,蹒跚学步的孩子泪水涟涟地来了——

    “妈妈,我不让你走,不让你走啊!”孩子搂着妈妈的脖子,一直不松手;

    “亲爱的,你是好样的,我在家等你凯旋!”妻子依偎着丈夫,脸上强挤出笑容;

    “孩子,一定要注意,千万要小心啊!”母亲攥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

    “要不是霍翠华,我可能就要装到盒子里回来了”

    在中国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种着3棵象征健康、生命和美好未来的橄榄树。它们是今年1月12日由解放军首批援利医疗队队员和3名获得新生的埃博拉患者,一起亲手种下的。

    就在1月11日,诊疗中心传来好消息:3名患者血液埃博拉病毒连续两次检测均为阴性,根据世卫组织相关规定确定为治愈,这是解放军援非抗埃医疗队首批治愈的确诊患者。3人中有两名年轻女性和1个7岁男孩,入院时均高烧、呕吐、腹泻,病情危重。经过近20天的精心治疗,她们相继度过了危险期和反复期,最终于12日上午康复出院。

    “敬礼!”走到诊疗中心门口,那个叫罗伯特的小男孩情不自禁地抬起右手,向送别他的叔叔阿姨们敬了一个军礼,又跑回来抱着总护士长游建平,轻声说:“Thank you!”队员们的眼眶都红了,这是他们向埃博拉病魔宣战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为了这一天,各支医疗队在国内开展了多次实战化演练,医疗队员们需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模拟疫区环境,在30多摄氏度的闷热环境下紧张工作。

    医疗队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探索创新了包括穿戴11件防护装备、36步穿脱流程在内的10余项防控措施。“出发前怎么也得找出1000个问题,搞明白1000个为什么,想好1000个怎么办!”第302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医疗组组长段学章这样要求队员们。

    到达疫区实际接诊中,医疗队围绕接诊流程、药品供应、垃圾管理、突发情况处置等问题,迅速制定完善了68类243条诊疗规章制度,筑起防控病毒侵染的一道道“隔离门”。

    事实证明,国内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2014年12月1日,第二批援塞医疗队队员孙李建和霍翠华像往常一样,穿戴好11件防护装备进入隔离区巡诊,给最后一个病人发完药品后,她们已是疲惫不堪。回到第一缓冲区,两人互相喷淋消毒,开始脱身上的层层防护装备,突然,霍翠华看到孙李建脸色通红、呼吸急促,豆大的汗珠沿着护目镜边缘流下来,双腿也开始颤抖。

    霍翠华立即意识到,由于在病区体力消耗过大,面部出汗太多,孙李建的口罩已经湿透,与口鼻紧紧贴在一起,他已经无法正常呼吸,必须赶紧摘掉口罩。但用戴着污染物的手套去摘,极有可能让孙李建沾染上埃博拉病毒。

    容不得他多想,此时,神志恍惚的孙李建下意识地抬起手,要自行摘取口罩。情急之下,霍翠华环顾四周,一把抄起墙角的赛诺士消毒剂,猛地向孙李建的双手喷射过去,“搓手,快!”

    在她的指挥下,孙李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手消、摘下口罩,剧烈地喘息起来。和战友谈起这一险情,孙李建至今心有余悸:“要不是霍翠华,我可能就要装到盒子里回来了。”

    “今天不进去拍摄,我会后悔一辈子”

    9岁的雅尤玛已经3天没有进食了,高烧、呕吐、腹泻、牙龈出血、大小便失禁……死神随时可能把她掠走,她虚弱无力地蜷缩在病床上,一双无助的大眼睛时而睁开时而紧闭。

    这个小女孩刚刚失去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病魔推到死亡边缘。第302医院重症监护中心内科护士长、第二批援塞医疗队护理组组长黄顺,被雅尤玛绝望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

    测量体温、按时喂药、及时补充水分、实时掌握病情变化……黄顺带领她的护理团队,精心照顾雅尤玛。作为母亲,黄顺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每次给雅尤玛喂水,细心的她总是用手腕先试好水温。平时,手腕试水温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隔着三层厚厚的防护手套却很难办。黄顺就在办公区域先调好水的温度,再穿戴上防护用品反复去感受那个温度。

    奇迹出现了,雅尤玛的病情逐步得到缓解。黄顺和医疗队的其他13位妈妈,给雅尤玛买来蛋糕、巧克力等零食,还把从国内带去的熊猫玩具送给雅尤玛。雅尤玛接过小熊猫,抱在胸前爱不释手,她第一次笑得露出了洁白的牙齿。

    “黄妈妈!黄妈妈!”雅尤玛康复出院时,用中文这样喊黄顺,她搂着“黄妈妈”,两张不同肤色的脸紧紧地贴在一起。

    凶恶的埃博拉病毒,不仅吞噬人的肉体,也摧残人的精神。36岁的克里斯丁是利比里亚乒坛名将,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然而不幸感染埃博拉病毒后,这位生活强者的精神大厦轰然倒塌了,她一度拒绝治疗,一心求死。援利医疗队的心理专家鼓励克里斯丁战胜病魔,她慢慢开始配合治疗,最终痊愈出院。

    “我给你们拜年了!我来给你们当助手!”新春佳节到来的时候,克里斯丁回到医疗队,申请留到这里当志愿者。“我想用自身经历鼓舞我的同胞,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不要绝望!” 

    1月9日下午4时,第二批援塞医疗队队员张昕接待了一位访客——24岁的塞拉利昂政府军中士瑞贝卡,她急切地恳求:“医生,请你帮帮我,我想见见我的妈妈!”

    原来,她的妈妈埃里克松是一位埃博拉患者,3天前被送到医疗队。瑞贝卡告诉张昕,自己已经1年多没见到妈妈了,前天才知道妈妈感染埃博拉病危的消息,专程请假从另一个城市赶来,就是希望能见母亲最后一面。

    但医院规定不能探视埃博拉病人。张昕和同事们犯了难,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刚刚在病区启用的便携网络摄像头,可以用它拍完视频传到外面的手机上。拍摄视频需要有人操作,而值班人员中只有张昕能够熟练使用它,当天他已经两次进入病区,还在感冒。战友们劝他“不要冒险”。

    “患者随时可能失去生命,今天不进去拍摄,我会后悔一辈子!”张昕穿戴好防护服,来到埃里克松的病床前,对奄奄一息的她说明来意,埃里克松老泪纵横,面对摄像头,竭尽全力挤出一丝微笑。

    不到1分钟的视频,张昕录了3遍,他想让瑞贝卡看到妈妈最好的一面。当瑞贝卡在视频中看到妈妈时,泪水夺眶而出。临走时,瑞贝卡握着张昕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向他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是一支勇敢、充满智慧的优秀队伍”

    漆黑的夜里,郝春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又一圈,悲痛、愧疚和思念之情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这个51岁的汉子突然跪倒在地,向着老家的方向,重重地磕了3个响头,默默地喊道:“娘!我再也见不到您了,您在天国里安息吧!”

    这一天,是他母亲的“头七”祭日。

    郝春秋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副主任,他的母亲做了结肠癌手术,但病情持续恶化,他想请假回老家伺候母亲,就在这时,接到了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的命令。母亲得知消息后,在病床上支撑起身子,枯瘦的双手紧紧拉住他,颤颤巍巍地说:“儿啊,你是公家的人,公家的事可不能耽误啊!娘没事,咱们娘俩还会见面的。”

    说好的“见面”,再也没有见成。郝春秋归队没几天,母亲就去世了,下葬的那一天,正是郝春秋和他的战友集结出征的日子。他久久地望着家乡的天空,一把抹掉脸上的泪水,转身踏上航班。

    医疗队队员王小艾出征塞拉利昂时才刚刚结婚24天。她出生于军人世家,爷爷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爸爸曾在部队执行任务时光荣负伤。2012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军医大学毕业来到解放军302医院工作。一年前,与工程师高天相识相恋。

    就在两人筹备婚礼时,王小艾得知医院正在抽组援塞医疗队。“军人生来为打仗。我也要像爷爷和爸爸那样,做一名有血性的军人!”没有丝毫迟疑,王小艾递交了请战书。通过层层选拔,她如愿以偿。

    “这次去‘抗埃’前线,危险重重,如果能活着回来,我们就结婚。”王小艾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高天,得到的是一个坚定的回答:“在你上战场之前,我们先结婚!”

    于是,婚礼提前举行,婚后第二天王小艾就返回医疗队投入了紧张的“抗埃”模拟训练。

    这样的故事,在解放军援非抗埃医疗队还有很多很多。医疗队员们以高度负责、播撒大爱的真挚情怀,赢得了非洲人民的生死友谊。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指挥中心负责人托伯特赞叹说:“这是一支勇敢、充满智慧的优秀队伍,他们表现出色,拯救了埃博拉患者的生命,这支医疗队很伟大!”

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一场“恶仗”
那些没有军队的国家如何保卫国防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