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我们永远年轻

本报记者 蔡梦吟/文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27日   T04 版)

    与几代青年手牵手、心贴心的中国青年报,今天迎来了特殊的生日。

    一个甲子又添四轮春秋,当中国青年报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中青报人明白,守业是历史责任,创业是前路追求。尤其对于80后、90后的新一代中青报人而言,坚守服务青年的“初心”,正倒逼着大家积极求新求变、展开全媒体探索——

    让代代相传的风骨更生动

    周五傍晚,当多数同龄人盘算着周末该如何玩耍时,本报经济部年轻记者宁迪,正专心趴在电脑前,为本报APP “冰点暖闻”的经济频道“财+”编辑原创稿件。

    坚持提供深度、专业、锐气而负责的报道,是中青报人代代相传的风骨。而在移动互联时代,这份风骨有了更加生动的表情。“我们在纸媒上的报道当然是精品,但不能简单把精品粘贴到移动端,要有见报内容之外的原创信息。”宁迪说。她觉得掌心中的中青报经济资讯,要致力于关注青年人的财富需求,以及与“财”相关的活动。

    与此同时,在报社大楼的另一角,本报程序员陈明正在为不同报道设计开发着H5专题。今年清明假期,由于负责大量融媒产品的制作,陈明干脆住在了办公室。

    今年全国两会中,记者李玥和陈明等人合作推出了一个“关注青年焦虑”的H5专题,请代表委员为年轻人的普遍焦虑支招。该专题一上线就产生了巨大反响,上线次日阅读量就达到了143万人次。李玥说:“这个融媒体报道体现了中国青年报一贯的立场和站位。它告诉青年人,他们的焦虑中青报关注,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国家领导人同样关注。事实证明,用户是喜爱这样的报道的。”

    主旋律也可以让用户觉得“爽”

    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青报人意识到,对主流价值、科学理性的传播弘扬,同样可以让用户觉得“爽”。

    冰点周刊记者秦珍子,和诸多中青在线的同事们一起,设计了一个点赞“四个全面”的小游戏,让无数网友在 “根本停不下来”的点赞节奏里,不知不觉熟悉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布局。

    驻贵州记者站记者白皓是APP“黔青小伙伴”的发起人之一,他和小伙伴们的努力告诉大家,团情团讯也可以借力全媒体转型的东风。这款由团贵州省委联手中青报共同打造的、全国省级团组织首个移动互联网融媒平台,2014年6月一经推出,下载量便不断增长。

    2014年12月28日中午,微博爆出亚航客机失联,本报官微运营室迅速通过微信公号进行事件直播。“我们12:55开始直播,比门户中最早做直播的网易还早15分钟。” 国际部记者陈婧回忆。当天,她和同事们持续编译来自外媒、网站等多方信息,为微信直播提供最新图文内容。有业界评价称,“中青报 ‘亚航客机失联’微信直播发布又快又准、内容翔实,为突发事件的全媒体实时报道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在报社四楼演播室旁一个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有几盏灯常常亮至深夜,那是中青在线视频部的姑娘小伙正在加班加点地剪片子、做特效。这间办公室的作品正逐渐为人所知——与中青舆情监测室合作推出的《周周有舆》、与文化生活部合作的《文化名家访谈》等节目,都获得了可观的点击量与传播率。

    《周周有舆》主持人、法治社会部记者李林说:“对于传统报人来说,这真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曾经只沉浸于文字的我意识到,还有无限的可能等着媒体人去发现和创造。”

    每个用户都可能是“X”的一分子

    我们的每个用户,也都可能是“X”的一分子。 

    每年5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换届大会都会在浙江宁海如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园媒体人齐聚于此,见证彼此的新闻理想。7年前,当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国内63所高校发起成立校媒联盟时,蔡华丽还只是四川大学校报《川大人》的总编辑。而今,她已是校媒联盟的渠道总监。

    蔡华丽说:“联盟坚持依靠全媒体手段,通过组织系列品牌活动,凝聚了一批批校园意见领袖。”校媒联盟现在已有489所签约高校、超过2000家会员媒体,并在20个省市先后建立了区域联盟;校媒联盟开发的校园资讯客户端“青梅”,也已覆盖全国200多所高校——而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信任和喜爱中国青年报的年轻用户。

    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也是本报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探索。多国政要、诺奖得主等都曾在联谊会组织的活动上与中国高校学子展开交流。本报记者、联谊会渠道总监沈梦菲时而与外国友人谈笑风生,时而扛起一箱活动资料健步如飞。她透露:“不少联谊会的同学在毕业后继续求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许多知名学府里都有他们的身影。” 

    几天前,另一场“中青用户”的盛会——2015KAB创业教育年会,在四川大学举办。2008年5月,共青团中央授权中国青年报社组建了KAB全国推广办公室。“KAB项目不仅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中国创业教育讲师,为数百万大学生教授了创业教育课程,而且推动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KAB办公室孟佩佩说。现在,中国KAB创业教育项目已成为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全球KAB项目中的领先者。

    而在年轻的摄影记者赵迪看来,不管“X”如何变化,“我认为有一种东西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中青报人的理想情怀”。他所在的视觉中心运营的微信公号 “守候微光”,凭借一组组有温度的图文,在网友中间早已口口相传。

    许多中青报人坦言,全媒体转型之路格外艰辛。但在“互联网+”时代,一大批年轻的理想主义者还是选择了风雨兼程。人们相信,一份64岁的报纸,会因为一代代这样的报人,“枝繁叶茂,永远年轻”。

我们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