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新的创业时代来了。这是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井宏近两年来的感受:不仅创业者增多、技术进步了,面向技术创新和青年创业的服务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如今,清华科技园已走过20年,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正在“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世界级标杆”,联合清华大学x-lab打破学院壁垒,挂牌成立北京市众创空间,旗下的清创科技正在打造的“中关村创业一条街”,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草根创业者。
徐井宏很清楚,在这个时代,有使命感的高校大有可为。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来说,创业不能只是赶时髦,还要有更高的改变世界的使命感。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看当下的创业热?
徐井宏:每一次创业热潮形成的时候,都处在社会前进的关键点。1978年的改革开放、1992年的市场改革都掀起过创业的热潮。2014年起,中国又迎来一个新的创业热潮,这跟我国的发展阶段以及国家下一步走的趋势是完全吻合的。我们正在抛弃过去粗放发展方式走向工业4.0(即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编者注),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中国青年报:高校在这个新时代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徐井宏:没有斯坦福,可能就没有硅谷;没有清华、北大,可能就没有中关村。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全球的竞争,我们需要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校承担起了这个使命。最早带动中关村崛起的这些企业几乎都和高校或者科学院相关,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比如王选院士发明的激光照排带动了中国出版印刷的革命。很多企业到今天还是非常优秀,比如联想、紫光。
中国的高校产业若干年后也许会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因为产业和大学是有本质差异的。斯坦福通过基金推动硅谷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的高校产业也可以转向基金会的模式。但在今天的中国,高校产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高校产业如何走下去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必须努力创新,成为一个方向的引领者。
清华产业有明确的定位,要成为全国高校产业的引领者,要打造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世界级标杆。产学研一体化的意义在于,清华大学的产业一定得坚持把学校的科研、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再逐渐把学校本身的价值与产业的价值,进行融合与对接,以此服务社会,并以这样的价值来推动清华产业的发展。
中国青年报:有人担心大学生会在创业热潮中迷失了,您怎么看?
徐井宏: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大学生也不可能都去创业。但是在这样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的时代,能够去体验去经历,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创业需要基本的素质、知识,但创业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使命感。很多伟大的企业家都是怀着改变世界的使命感才成功的。至于在哪个阶段去创业,没有一定之规。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都是休学创业的,但不能说因为他们几个休学创业成功了,大家都该去休学。清华控股与清华x-lab创意创新创业实验室合作,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只要准备好了,有一种坚韧不拔、永不退缩的执着精神,无论在哪个阶段都能去创业。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看新一代创业者?
徐井宏:我对80后、90后有巨大的信心。这些年轻人成长起来,可能就是中国真正发生巨大变化,实现成为创新国家的时候。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和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的思想开放、全球化,受到的羁绊很少。他们能创造出的面向未来市场的东西,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不同于之前的创业者,80后、90后是“没饥饿过”的一代,他们创业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发展。他们打破了上一代的顾虑和压力,更加大胆和开放。创业如今日益成为一种职业选择,流程和资源越来越标准化。很多创业者一步步接受天使、A轮、B轮投资,使用的是社会资本而不是父母的钱。
青年在这种创业潮中可能会赶时髦。我经常遇到学生兴冲冲地说:“这个项目用了互联网肯定会火,比如智能家居、新型网店、社交网站。”我的意见是,这些现在不是不可以做,未来也还会不断有人做,但不能只是追寻概念为创业而创业。我鼓励青年去多做一些有创造力、有科技含量的项目。不要出了一个马云,大家都去做马云,要做自己最擅长的。
赶时髦的创业项目我们基本上不投。我们更注重观察项目的本质,有没有对未来世界产生影响的技术。我们整个团队,都会对特别热的概念有警惕心理。这也是清华校风提倡的:严谨求实。
本报记者 王梦影 丁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