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5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他们,没你想象的那么“悲情”

实习生 章正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5月06日   04 版)

    非公企业青年“外地的孩子”比较多,77.2%的非公企业从业青年是非北京户籍,城市户籍略高于农村户籍。“北漂”、没户口、工作不稳定、工作距离远……这些标签是很多人对在京非公企业青年的认识。

    2012年在浙江卫视热播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为不少人构建了一种社会性的文本,里面有典型的“富二代”,也有“北漂”的“蚁族”,通过剧情悉心安排的冲突,反映出了青年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认同的尴尬。

    然而,本次调查对他们价值观的评价中,出乎意料的是,非公企业从业青年受访者最认同“奋斗成就人生”(4.11分),愿意通过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努力拼搏,追逐梦想。这一选择,高于其他选项。

    80后、90后为主的现代青年,他们是谁?有什么特征?未来如何?谁也说不完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本身就是传统单位体制解体与新经济组织成熟之间“夹缝中的一代”,是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城镇化过程中“拐点上的一代”。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非公企业青年的主力。

    在不少“北漂”青年的父母眼里,让孩子进入到像北京这样一个陌生社会,没有亲戚、没有关系、没有房子,如果没有谋得一份体制内的工作,留在北京无疑是一次巨大的人生冒险。可是,在不少年轻人看来,这一切不利条件恰恰可以“权利反转”。没有亲戚,就可以不用顾忌失败而失面子;没有关系,正好不用处理交错复杂的人情往来;没有房子,暂时租也没有什么不妥。毕竟,在大城市中的自由,也是一种幸福。

    当然,在工作上,这些年轻人和单位的关系进一步解构。他们的自主和独立意识更加明显,被“炒鱿鱼”和自己“跳槽”都不是新鲜事,更换工作的次数更加频繁,在成才与发展需求上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社会化特征。非公企业多数是竞争性行业,其从业青年普遍肯吃苦,能奋斗,竞争的意识更加强烈,改进生活、实现价值的动力更加充足。

    可是,一些留京的非公企业青年被贴上了“北漂”的标签。一些媒体习惯用夸张的手法,一旦发现一些极端案例就大肆报道,误认为这些青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际上,这已经成为一种刻板印象。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类似的报道并没有改善他们的境遇,过度渲染的悲情反而影响了他们父母的观点,为他们继续留在北京工作增加了阻力。

    从这一点来看,改善非公企业青年的生活状况,并不需要社会的同情,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社会价值。非公企业青年所得的平均工资收入达到了4413元,比市属国企的收入更高。不过,根据调查,非公企业青年依然对“体制内”比较向往,同时也很期待工作能更加稳定。

    其实,非公企业的青年本没有这么多悲情,社会除了同情视角看待之外,不妨来一点实在的帮助。比如,帮助青年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不合理制度,消除非公企业青年在意的“体制内”与“体制外”工作的区别。如此,非公企业就业青年在工作中感到更多公平,少一些焦虑,也能在工作选择中多一份自由,少一点世俗的阻力。或许,这才是他们所真正需要的。

非公企业青年:是临时停靠还是幸福终点
他们,没你想象的那么“悲情”
让生活与理想“和解”
增强责任意识 真心关爱群众
创业正当时 中青在线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