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5月0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肉孜麦麦提·巴克:像戈壁红柳一样生长

本报记者 崔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5月07日   02 版)

    填写志愿的最后时刻,15岁的肉孜麦麦提·巴克在克拉玛依石油技校的后面画了一个勾。没想到,这个“勾”把他从家乡南疆和田县一个偏僻山村,带到1500公里外的克拉玛依市。

    如今,24年过去了,肉孜麦麦提·巴克从当年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克拉玛依石油之城一名采油工。他的成长之路,就像在沙漠戈壁中的红柳,平凡普通,却把根深深扎进土里,汲取阳光雨露,最终拥有了一片自己的广阔天地。

    20多年来,肉孜麦麦提·巴克从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的维吾尔族农村“巴郎”,达到汉语呱呱叫的八级水平;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成长为中国石油集团唯一一位维族技能专家;从没有摸过鼠标,到开办免费网站;从行囊空空,到拥有诸多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

    这个羞涩又幽默的维族汉子,话语像红柳一样朴实,他始终信奉一句话:知识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只要努力就能改变人生。

    不能做听得见的“聋子”和会说话的“哑巴”

    从克拉玛依石油技校毕业的肉孜麦麦提,被分配到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当了一名采油工。他从小在南疆长大,技校上的也是维语班。刚到单位时,他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问题,因此遇到不少尴尬事儿。

    一天,师傅跟肉孜麦麦提和新来的员工聊天,让他搬一把椅子坐下。他没听懂,一直愣愣地站着不动。

    师傅又问:“在家排行老几?”听到前面的人说“在家是老二”,肉孜麦麦提想,自己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就应声答道:“老一。”话一出口,周围人都笑了。

    肉孜麦麦提的脸一下红了,以后一跟别人说话,就特别紧张。他形容那时候的自己是“能听见的‘聋子’和会说话的‘哑巴’”。

    “不懂汉语,很难正常完成工作,更别提学习更多知识了”,肉孜麦麦提暗下决心:从零开始学好汉语!

    “知道汉语难学,但没想到那么难学”,肉孜麦麦提把师傅送的《新华字典》当宝贝一样拿在手里,下了班就像小学生一样,把汉字一笔一划地写在方格本上。每个汉字在他眼里就像一幅画,一天下来,脑子中满是“汉字画”。

    师傅还专门给他买了个小收音机,教他听广播练发音。当老师的妻子,则成为他的家庭汉语教师。不到1年,肉孜麦麦提不但能用汉语交流,还能用汉语读报念书了。3年后,他的汉语水平达到了八级。

    现在肉孜麦麦提可以操着流利的汉语到学校作演讲。在他看来,“语言是一门工具,通过语言的交流、沟通,可以更好地展示我们民族特色,让更多人了解维族文化”。

    肉孜麦麦提把学好汉语看做是对自己的超越,“我认为对的事,就要坚持下来做到最好。”

    采油工里的“蓝领”顶级技能专家

    肉孜麦麦提中等个头,不到40岁的他,前额头发略显稀疏。长相普通的他想不到,自己走在大街上会被陌生人认出来。

    一次,肉孜麦麦提在街上买东西,一位50多岁的老伯开口说:“我认识你!”然后一把握住他的手,热情地说,“你很厉害!是我们维族的石油‘铁人’,小伙子,好好加油!”

    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油田,克拉玛依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肉孜麦麦提作为这座石油城中千百万石油青年中的铁人代言人,正是凭着不懈坚持与脚踏实地的努力,一步步刷新技术标杆:

    30岁,他成为新疆油田的技能专家;31岁,他成为全国青年技术能手;33岁,他成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唯一拥有“技能专家”之称的维吾尔族青工。

    在采油一线的20年间,肉孜麦麦提梳理出采油岗位可能出现的100多项问题,并把导致问题的600多种原因一一整理出来,编写了50多万字的维汉对译培训教材。

    没有止步于按部就班的程式化工作,肉孜麦麦提成立了“创新工作室”。2012年,他主动请缨,对盘根盒漏油改进试验进行攻关。为了拿下这个项目,一年多,肉孜麦麦提与专家、技术人员一起,顶狂风烈日,冒风霜雪雨,跑遍采油区,手机中储存了数百张图片。

    通过两万多个数据分析,八种盘根盒测试,最终他攻克了这项难题,使盘根盒的更换时间从两天延长到一个月。仅他所在班,每年就能节约资金两万多元。

    技能专家是石油技术工人中最高的职称待遇,为此,肉孜麦麦提享受每月3000元的专家津贴。他的话很实在:“为了对得起这份工资,也得努力干好!”

    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

    肉孜麦麦提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小家,儿女双全,妻子贤淑,他爱这个小家,心里更装着一个大家:他和22个成员组成的采油六班班组。作为一班之长,他和采油班员工合影时,总是以红柳为背景,因为红柳一丛丛、一簇簇,生生不息。为了“管好每口井,采好每吨油”,他常说,“我和我的班,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

    22名员工中,少数民族员工12人。说起不同民族员工的相处,快人快语的女工薛晓艳一笑:“自然得不得了、沟通无障碍。”班长制定的一套透明公开、民主化的绩效管理办法,让每个人工作有动力、让每一项奖罚有说法,“我们都服气”。

    工作间歇休息时,员工们三三两两一起聊天,这时肉孜麦麦提总是来到办公室,在电脑前“打坐”,滑动鼠标,敲击键盘,他开办的免费“红柳石油网”如今已运行9个年头了。

    2006年年初,肉孜麦麦提将自己积累的石油技术资料、培训教材,做成课件,放到网上,供网友们免费浏览、下载。目前,网站收录石油生产专业性文章4000余篇,石油百科名词解释上万条。

    最开始,肉孜麦麦提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整理收集上传资料,连续上网变成了“鼠标手”。为了维护网站,还自己搭进去几万元。不过,“在网上,有谁叫我一声老师、夸我一句,我就很开心!”肉孜麦麦提嘿嘿一笑。

    “人们总是希望从网上免费获取更多,实际上,分享更快乐。”肉孜麦麦提说,“我分享,他也分享,就成了共享。”如今,他的网站有5000多个注册用户,40多万人次的点击量,成为全国各地石油界达人们切磋技艺的“乐网”。因为网站,他结识了许多网友,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帮助他一起维护网站。

    几年前,肉孜麦麦提在老家的父母盖了新房,老父亲把长子肉孜麦麦提·巴克的名字刻在大梁上,还勾上漂亮的花边儿。父亲把这个“最有出息的”儿子,视作“顶梁柱”。

本报记者 崔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5月07日 02 版

传播青春正能量 奋力实现中国梦
处罚强行并线的法律规定为何难以执行
上海浦东尝试给“小巷总理”事业编制
肉孜麦麦提·巴克:像戈壁红柳一样生长
“松鼠老爹”和他的坚果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