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5月1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专家态度

社会没给工匠应有的尊重

工匠技师与科学家、工程师没有高低层次之分,只是类型不同

本报记者 邱晨辉 实习生 杨子龙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5月11日   11 版)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不少人因为一部《大国工匠》而重新认识了一群手艺人——那些给火箭焊“心脏”、缔造纯银丝巾果盘国礼的工匠,人们在惊叹他们精湛技艺的同时,还为他们生活之简朴而感慨。

    比如,大飞机的制造者之一、钳工胡双钱,这个在飞机制造行业干了35年的老师傅,直到一年多前,一家才从住了十几年的30平方米老房子搬了出来,贷款买了上海宝山区的70平方米新家。

    这样的待遇,让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说:“我们要给这些工匠,和科学家、工程师一样的社会地位和同等的社会价值,支付他们更高的工资待遇。”

    这不是看过《大国工匠》之后才有的感受——根据姜大源的观察,我国社会对于包括工匠在内的职业技术人才,有一种由来已久的“歧视”——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低层次人才。

    在姜大源看来,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把教育和人才简单地分为几个层次,而非科学的类型。他说,技术工人,工程师,以及科学家,这些是人才类型的不同,而非人才层次的高下。“中国工匠是工人队伍中最高的等级,就相当于科研工作者里的教授博导。”他说。

    正如中国老话里说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姜大源看来,这个“才”,是“才能”的“才”,而“天生我材必有用”里的“材”,是“材料”的“材”,就是指“类型”,换言之,每一种“材料”的人,都能成为“人才”。

    麦可思公司创始人王伯庆也认同这种观点,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社会目前没有对工匠有足够的尊重。”但他看来,改变这种观念非常难。

    他说,社会对工匠的报酬是按市场定价的,当工匠需求旺盛时,其报酬自然上升。相比上个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机会多,因为谋生而成为工匠的人减少了,相应的,因为喜欢而成为工匠的人继续存在,“总的来讲,年轻一代做工匠的人减少了。因为经济吸引力减低的工匠减少要交给市场去调整。”他说。

    姜大源承认这一因素,但在他看来,有些事情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比如教育——工匠从何而来,过去是师傅带徒弟,现在更多的是通过职业教育,那么,如果职业教育遇到了“歧视”呢,依靠市场本身很难调节好。

    十八大以来,不管是习近平谈“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还是李克强呼吁“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中央领导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似乎让职业教育从业者看到了曙光。但在姜大源看来:“职业教育不是发展得过头了,而是发展得还远远不够”。他说,正如我们在面对德国的崛起时,常说的一句话,“德国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德国的工匠”,中国制造,尤其是优质制造的未来,也离不开工匠。

《大国工匠》:寻找缺失的工匠精神
“被录取”坏了高职自主招生名声
学生的饭碗就是学校的饭碗
养老产业怎样吸引年轻人
社会没给工匠应有的尊重
湖北职教学会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