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5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创业者、顶级投资人谈中美差异

不做搬运工 我们要有做颠覆性产品的勇气

本报记者 陈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5月12日   09 版)

    “中国创业者往往先把一片蓝海打成一片红海,再把一片红海打成一片死海。”4月25日,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创新创业峰会上,广州创新谷孵化加速器创始合伙人朱波,和中国青年报记者谈到了国内创投界不成熟的一些现象。

    朱波称,部分投资人在看到好的产品后如果无法投资,就会“攒局”找其他的团队来实现创意,国内消费者也往往会因便宜、性价比高而选择产品。

    对比中美两地的创投环境,他称美国成熟之处在于:美国投资人培养企业思路成熟、市场竞争的手段成熟,消费者的价值观成熟。

    朱波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在美国一家创业公司做的很成功,Facebook想要收购此公司但失败了,就花了3个月时间做出了类似的产品。上线后,美国民众拒绝使用此产品,表示“鄙视”Facebook的做法。这样的情况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IDG资本合伙人李丰也发现了一个在美国并不会发生的现象,即部分创业公司会虚报融资额。他认为国内公司这么做有些是因为公关的需求,也有些是想要吓退竞争对手,但这只是在短期内得到优势,时间长了不利于整个创投环境。

    极智批改的创始人韦晓亮的担忧是,中国目前涌现出的大量投资人、创业大赛虽然给创业者们创造了很多机会,但会不会有一些投资人以此来收集创业团队的创意,再找其他的团队实现?

    持不同想法的是正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就读的朱小舟,他是留学生创业者中的一员,对中美两地的创业环境都很熟悉。目前,他和中美两国的同学组建的创业团队在做一款拼车软件weelio(威力拼车),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创新创业峰会大赛上,从130多名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在和投资人交流时朱小舟很坦诚,并不太担心被窃取创意,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谁能做出来。他的无奈在于:投资人大多数信任中国团队把国外比较成熟的项目搬入到国内,而不太看好中国团队自己的创新。

    投资人对中国原创没信心是有历史原因的。前几年,国外做Facebook,中国就兴起一批社交网站,国外做Groupon,中国就兴起团购网站潮……很多国外优秀的产品都能在中国找到孪生兄弟。虽然并不能否认国内团队有创新的地方,但是中国一直没有出现原创性颠覆性产品,多数时候扮演着国外产品搬运工的角色。

    甚至有人直接评价中国的创新模式就是“抄袭”美国取得成果的产品。简单的做法是,中国团队把国外成熟的产品汉化,做一些本土化改造,换一个名字就可以上线了。凭借原产品在国外取得的成功,团队以本土化产品向投资人融钱也并不是件难事。

    以上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中国创业氛围的问题。要想解决此问题,朱波认为“至少要三五年”。

    虽然这些状况难以避免,但李丰告诉创业者不必太担心:“有一个好点子并不神气,关键是要有执行力。”

    好在,中国的创业氛围正逐渐健康起来。例如,以前BAT惯用的思路是自己复制优秀公司的产品,从不会花钱购买创业公司,现在BAT开始收购公司,以商业化的手段肯定创新。朱波称这就是一个进步。

    在众多投资人看来,现在中国年轻人在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小,投资人和创业者要有“中国要诞生颠覆性产品的勇气”。在朱波看来,中国以前尊崇的多为“传承式创新”,可是这类创新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断崖式创新”,也就是要摒弃原来的想法,要有完全的新思路。所以他喜欢投资90后,有时候大家觉得90后叛逆、不靠谱,但他们才是真正的未来。

    投资了23家“泛90后”公司的李丰也常常感慨,这些“泛90后”企业所做的事情是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才会有的想法和需求,他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及公司管理方式都是和以前不一样的。有时候自己不能够理解,但一定会“尊重”。

本报记者 陈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5月12日 09 版

不做搬运工 我们要有做颠覆性产品的勇气
如果方向错误融资越多离目标越远
“鱿鱼西施”背后的营销术
创业天府计划:2亿元财政投入撬动25亿元社会投资
创业板
图片新闻
KAB创业俱乐部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