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完成40公里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必定是一次对体力与意志的巨大考验,近日,昆明行知中学在高一和初二两个年级组织了这种“马拉松”拉练。消息一传出,便在社会上掀起了波澜,有人表示支持,也有人担心学生吃不消,还有人为学校的大胆捏了一把汗。
“我可不敢让孩子徒步走这么远的距离,”北京一名高二学生的家长黄女士对普通学生能一天走完40公里表示怀疑,更从未想过让自己的孩子尝试这种极限挑战,“孩子从未有过这种体验,当然,作为家长,我们也觉得让孩子走这么远的路,实在有点冒险。”
和黄女士持相同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记者近日采访的几位家长中,即便有人高度认可孩子需要进行体力和意志极限的双重磨练,但也没有哪个家庭真的做过这种尝试。
在北京某中学体育老师刘浩看来,很难从一名教师的角度对昆明行知中学的“大胆”举措予以积极评价,“我只能说,好在没有出事,一旦出了事,一定是大事。”
刘浩说:“现在学生体质和意志品质弱是普遍现象,学校的‘小心谨慎’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站在学校的立场上看,学校如果不小心翼翼,实在很难承担孩子出事的后果。”
近些年,有关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意外受伤甚至猝死的事情屡屡发生,家长与学校之间为此对簿公堂的一幕也频频出现。为了规避学校的风险,也为了减少校方的麻烦,有些学校拆掉了双杠,有的学校不允许学生做剧烈运动,极致的现象是个别学校出现了没有孩子踢球的足球场和被锁上篮筐的篮球架。
从另一个角度看,孩子在参加体育活动中“出事”也成了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此次昆明行知中学组织学生进行马拉松徒步拉练,有不少媒体进行了报道,不过,有关学生晕倒、呕吐、崩溃等表述,往往被做进了媒体报道的标题中,但据昆明行知中学校长韩守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有个别学生(10人左右)在拉练过程中身体不适,主要是因为劳累、脚疼,还有个别人头晕,上服务车休息一段时间,在车上进行治疗后,多数人能自己下车继续前进。”
两个年级的900多名学生参加此次马拉松远足拉练,约有10人感到身体不适,但这几个人却成了舆论的关注点,这足以显示一所学校在举办像马拉松远足拉练这样的活动时,不得不承受的风险压力。
不过,在韩守信看来,只要学校准备充分,且学生是长期参加体育锻炼,所谓的风险都是可控的。
“学校专门召开了多次会议研究安排,并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对交通安全和学生身体状况等问题都作了充分的考虑,联系了公安部门、卫生部门,有警察、医生、各种服务车辆全程陪同,进行分班、分组管理和保护,学校领导和老师都全程参加,时刻关注学生情况,及时作出安排,保障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据韩守信介绍,昆明行知中学把体育课程称为学校第一课程,初中每周四节体育课,高中三节体育课,还有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进行业余活动。冬季大课间为集体跑操,上午、下午大约各跑1500米,其他三季是做学校自主研发的韵律操。
在学校的准备工作充分并且相信学生的身体素质具备挑战高强度运动的情况下,这样一场马拉松远足拉练才有了可行性。
家长对子女能否胜任这种挑战的担忧不可避免,不过,校方把活动的理念、目标及活动组织保障向学生和家长讲清楚后,家长基本上都对活动表示支持。韩守信介绍,还有的家长主动要求一起参加这次远足拉练活动。
学生无疑将这样一次远足拉练视为一次宝贵的人生收获。
“没有征服不了的山峰,没有用翅膀分割不了的蓝天,没有不能用双脚丈量的道路。步步惊心,步步艰难,步步挑战。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我的目标还在前方闪闪发光,我怎么能不去追呢?’这是我在途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有多少次体力不支,有多少次想要放弃,都是这句话让我振奋,让我提起脚步去追逐”;“有一段时间我都想回去了,可是同学们鼓励的话和执着的眼神让我重燃了希望。脚上的酸痛感开始蔓延了,后来,整个脚掌都浸没在酸痛感中。也许是我平时的生活太安逸了,当时这点儿痛让我都快放弃了,可我前面的一名男同学,大方地把书包给我和另一名女生拉着,他则背着书包拖着我俩走。”
磨练意志、成长心灵、强壮精神、承担责任;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自己深刻的体验,用体验召唤生命内力的觉醒。这些都是一次马拉松远足拉练对学生的意义,超出了单纯的体能考验,却与“体育是教育”的本质相契合。
在中国,很少有中学能逃脱升学率的压力,这也成了很多学校不重视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另一个诱因,韩守信坦言,“昆明行知中学的中高考升学率压力也大,但升学率和体育活动并不矛盾,特别是把有意义的体育活动设计成学校一门活动课程来做。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不但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还能通过体育活动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意志,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有了良好的身体、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对学习会起到保障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遗憾的是,对于国内很多学校来说,还远远没有认识到“体育是教育”的真谛。
本报北京5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