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北京新成立的小剧场——鼓楼西剧场迎来了它的周岁生日。如今,仅北京就有10多家小剧场。这些小剧场一方面探索着中国先锋戏剧之路,另一方面也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摸索着自己的生存之道。
小剧场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了首都的戏剧舞台,这被人称作是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开端。在随后的几年中,小剧场在全国各地悄然渗透。
繁星戏剧村有自己的签约艺术家
目前,小剧场以其灵活的运营模式和风格各异的戏剧表演形式,为广大文艺青年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日前,北京著名的小剧场——繁星戏剧村副总经理林礼斌在接受采访时对笔者说,繁星戏剧村不只是一个剧场,还是一个“以剧场为核心的艺术空间”。
与其他小剧场以出租场地为主的经营模式不同,繁星戏剧村不仅有5个剧场,还有自己的美术馆、书吧乃至戏剧主题餐厅。“我们想为都市文艺青年提供一个休闲体验园区,让他们有一个去处。你不一定要来看戏,你可以来这里的院子里聊天,看看画展,来书吧里看书,甚至看看演员们排练。”
繁星戏剧村有自己的戏剧团队和签约艺术家。林礼斌介绍道:“繁星是一个创作平台,其次才是一个演出平台。我们坚持做原创,采用独立制作人联合导演工作室的戏剧创作模式。繁星很少做租赁,这跟其他很多的小剧场不同。”通过源源不断的原创内容输出,繁星才能够保持每天不间断的高演出频率。
此外,鼓楼西剧场是中国小剧场的新锐代表,它从开始运营到现在仅有一年的时间。继备受关注的《丽南山的美人》之后, 5月15日到5月24日,鼓楼西剧场将迎来周年演出季的第二部经典剧目——曾荣获普利策戏剧奖的《那年我学开车》。
剧场创始人李羊朵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是剧场与制作并行的,虽然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演出班底,但我们会参与制作。我们的自制剧决定了我们独特的戏剧风格。对于出租场地,我们也会对演出的风格和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
鼓楼西剧场不仅有自己的演出场地,还有自己的咖啡厅和书吧,有时这里会举办一些剧本朗读会。“作为一个剧场,应该有一个完善的休闲场所。如果一个剧场只有剧场本身,那么它提供给观众的服务就太有限了。”李羊朵说。
小剧场的观众是些什么人
小剧场通常都将自己的受众定位在文艺青年。林礼斌介绍,繁星的定位就是18到45岁,“有点情调”、有一定文化消费理念的青年群体。“我们希望这个群体越来越大,但我们并不希望为了扩大受众范围而把内容做俗。我相信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大,因为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是不断往上走的。”
小剧场也需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演出信息,吸引观众。繁星戏剧村的宣传方式就是实体加网络。林礼斌指出:“我们也会通过一些线上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活动信息。但我认为,推广艺术最核心的方式就是让大家来体验,文化的东西就是一种体验。”
与繁星戏剧村的受众相比,鼓楼西剧场的观众则更年轻一些。李羊朵表示,鼓楼西剧场的观众以90后为主。“我们的调查显示,90后的观众占70%以上。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剧场,我们依靠内容来打开市场。”
戏剧爱好者付娇对笔者说,她虽然工作时常加班,但至少会保证一个月一次的看剧频率。“我想,一般这种小众剧场还是非常有发展空间和生命力的,大学生、文艺青年、白领……只要喜爱戏剧的,有点钱有点闲的都会去看。”
上网搜索票务信息几乎成为戏剧爱好者们选票、订票的唯一渠道。付娇表示,大学时周围的同学也有喜爱戏剧的,他们有时会分享信息,相约看戏。在大学里,同学们可以通过社团、宣传单、海报等各种方式得到演出信息。如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她一般会从豆瓣等网站寻找自己想看的戏,再从网上订票。对于已经上了年纪的观众,亲友推荐则成为了解演出信息的主要渠道。
小剧场的未来
小剧场也曾被人们称作“先锋剧场”,在国外,半数以上的剧场都是小剧场,而在中国,这个比例要小很多。
林礼斌说:“小剧场承担的重要责任是对戏剧进行创作和实验。中国小剧场有自己的尴尬,国内的原创戏剧太少,而且在历史上剧场都以国营的为主,这样的体制背景造成了人们不重视内容创作。加上如今人们还没有培养起来对于文化活动的消费习惯,大家宁愿花钱吃顿饭,也不愿意花钱买票看戏。”
林礼斌表示,繁星一直在走“亲民小剧场”的路线,“这也就是做到:交通便利,我们挨着地铁口;有文艺氛围,我们提供了多元的文艺空间;内容定位,我们坚持原创,传播正能量;金钱和时间成本低,我们票价不高,并且每晚(除周一公休)都有演出。”他说,“繁星戏剧村既不能离观众太远,也不能俗了。”
然而,鼓楼西剧场却不走“先锋戏剧”的传统小剧场道路。李羊朵介绍,鼓楼西剧场的定位是“中西方当代经典戏剧”,“这一点跟其他剧场的内容是有区别的,我们不是做先锋戏剧的,我们的定位是经典戏剧,呈现的方式也是比较传统的。”
李羊朵指出:“我认为小剧场未来的发展是跟整个演艺行业相关的,总体来看这个市场空间是慢慢打开并且越来越大的。现在的市场更像是十几年前的电影市场,大家开始关注这里了。”
对此,将到小剧场看话剧作为一个长期爱好的剧迷们似乎并不看重自己常去的剧场有多么受欢迎,甚至不认为小剧场们是这宏大的“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付娇说:“对于话剧是否要更广泛地传播,应该传播到什么程度,是否应该‘大众化’,我的心情是矛盾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分享这种除了有电影院的黑暗之外,还能跟演员在一个空间呼吸相同的空气的经验;但又似乎有些希望话剧一直保有自己的那一点清高倔强的态度。”
实习生 叶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