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5月2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从烧饭工、擦鞋工、洗衣工到把养老产业经营得风生水起的青年创客——

王振:一个初中肄业生的逆袭之路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5月22日   01 版)

    王振、王磊兄弟俩的出现,多少让那些按部就班读了近20年书的高才生们有些不舒服。这兄弟俩,一个读到初二就肄业外出打工,另一个“读书好些”上了美容美发学校。如今,31岁的哥哥王振带着29岁的弟弟王磊一起,准备冲刺上市,在中国养老产业闯出一片天地。

    上海唯创国际大厦是兄弟俩置办的“产业”。大厦楼道里,到处张贴着他俩的照片,记录了从2003年至今,哥俩的创业故事。

    他们现在的新事业,叫“幸福9号”,取自“幸福就好”的谐音。这个新LOGO,是弟弟王磊想出来的,尽管他们已玩起时髦的“互联网+养老”模式,毕业于北大、清华的经理人,从腾讯、阿里跳槽来的“牛人”云集,但王振还是最推崇弟弟的“创意”。

    2013年,“闭关”7天后,兄弟俩决定“转型”——摒弃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保健品销售市场,转投养老产业。他们捐赠1000万元,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支持下与社区发展基金共同发起启动了“关爱空巢老人千万计划”。

    他们将全国所有的保健品门店集体转型,变成“幸福9号”养老服务店,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在热门商圈兴办“幸福9号老人乐园”,像商场的儿童乐园一样为老人提供游玩场地;开办“幸福9号”网上商城,低价向会员老人售卖各种生活用品、食品。

    如今,笃定要上市的王振还固执地不打算“补修一下学历”,他不介意别人说他只有初中文化,“我会看很多很多的书,不喜欢花钱买文凭。”

    走过“无聊到开始思考人生”的岁月

    上世纪90年代的山东聊城市茌平县的一个小村庄,王振的父亲“官”居一村之长,却没能带全家走出贫困——用煤油灯,吃腌咸菜,一家四口人年收入不到2000元。

    家庭的困苦,令两个儿子的前途一片黯淡——18岁以前,他们盖不起自己的房子,盖不起房子就娶不到老婆、生活无着。

    15岁时,老大王振决定辍学打工,“我得出去闯闯,让弟弟读书。”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燕山化工厂当架子工。在工地的临时帐篷里,晚上20几个人睡一张大通铺。半年后,王振不干了。“倒不是吃不起苦,是怕死。”他亲眼见到一根钢管扎进工友的手里,见到一个工友从18米高的架子上跌落。

    16岁的他,来到哈尔滨的一家砖厂干活,每月收入300元,王振负责每天看场子、巡逻,整个冬季,砖厂只有他一个人。

    过年时,老板给他两块肉,他自己买点白菜,剁馅儿,擀皮,包饺子。工厂没有电视,他连春晚都看不了,听到外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算是过年了。

    这段孤独的日子,让小工王振“无聊到开始思考人生”——如果一直在砖厂做下去,我会有怎样的人生?我的妻子会是什么样?40岁时我是什么样?到60岁时,我怎么过?

    他从一本闲书上看到一句名言,将之奉为“真理”——人要成功,要靠天时、地利、人和。他琢磨,自己生在行进中的中国,就拥有了天时;自己能够走出农村,就有了地利;至于人和,就是要腿勤、嘴勤。

    “腿勤”他能做到,“嘴勤”要难一些。这个农村出身、初中都没毕业的傻小子,讲话磕巴,遇事沉默。在砖厂时,他就每天把一块鹅卵石塞在嘴里练绕口令,用山东普通话大声朗读报纸,逼着自己多说话。

    2003年“非典”时,19岁的他进城“做生意”,跑到黑龙江农大推销钢笔、圆珠笔,在哈尔滨火车站当擦鞋工,每擦一双鞋收费两元。想起父亲,一无所成的他心中忐忑。“你去照相馆拍张照给我寄回来,让我看看。”没有一句埋怨,父亲只告诉他,一不许违法,二不能病倒。

    最“傻”员工创造销售神话

    老白是改变王振命运的关键人物。

    20岁时,在东北打拼无果的王振回到聊城,与老白合租一间小屋。老白给他推荐了一份工作,每月收入400元,包吃包住——王振每天给公司员工做四菜一汤。

    第一天试用,就有一个业务员说“菜不好吃”。王振的心提了起来,生怕被炒鱿鱼。

    这天下午,王振给那个抱怨菜品的员工把衣服全洗了,“顺带”把所有30多个员工的衣服洗了,还发挥擦皮鞋的专长,把大家的鞋擦得锃亮。他甚至记下了每双鞋的尺码,给每个人配了一双鞋垫。

    他向员工道歉,“我买了菜谱,以后一定把饭做好,我还能天天帮大家洗衣服、擦鞋。”第二天,王振的床上就堆满了各种脏衣服,他还被赋予了看管仓库、清扫楼道的“重任”。

    这个傻小子,真心觉得干这些活儿“开心”,“大家都喜欢我,说明我有存在的价值。”

    3个月后,门店海选“最受欢迎员工”。每人都把票投给了在一边傻傻洗衣服的王振。

    那一刻,王振至今想起仍激动不已。发表获奖感言时,王振又提了一个特“二”的要求,“我每月挣400元,200元寄给我妈,100元给我弟当生活费,给大家洗衣服、擦鞋用的洗衣粉和鞋油能不能公司出钱?”当时,所有人都傻了眼——谁也没有想过,这笔钱是收入微薄的王振自己出的。

    这个最“傻”员工,后来成了全国销售冠军。转行当销售员后,他一口气看5页医学书籍,并全部背了下来。那时的他,感觉自己能考上清华。短短两个月,他卖出了全国最多的家用治疗仪。

    他的秘诀是——对人好一些,不要骗。而他能做的,别人很难做到。他背着偏瘫患者上洗手间,给那些大便不畅的人抠大便,帮试用客户脱鞋、穿袜。2004年,他被提拔为郑州区域经理,年收入5万元。

    转型互联网+创业 打造“养老”乐园

    从2005年开始,王振拉着弟弟王磊一起创业。先是卖家用治疗仪,后来又卖保健品。

    连他卖东西的方法,在旁人看来,也有些“傻”——卖治疗仪时,他第一个提出永久保修,他开治疗仪销售门店,每一间都要求做“跑不了的老店”;他卖保健品,客户吃完觉得效果不好,只要拨打一个售后电话,立马退钱;他还每月给近1万名员工的父母发放200元生活补贴。

    2013年,王振决定转型进军养老产业,他认为,中国养老尚未产生“第一品牌”,两亿多老人中,约50%的空巢老人,商机巨大。

    上海市政府近年来力推居家养老,很多社区引入了“老人日间中心”项目,为社区老人提供基本的照顾服务。这些中心以“政府托底”为鲜明特色,服务质量和硬件尚不能满足大部分中等收入老年群体的需求。王振想,能不能给这群“活力老人”建一些“老年乐园”?

    这样的“老年乐园”,目前在上海仅有一家,位于宝山区某商业广场内,面积2000余平方米。每周一到周五,这里都有交谊舞、瑜伽课、手工课、书法课、太极拳、武术课、形体课、英语课等兴趣班供老人选修,还有免费健康检查和咨询。

    “幸福9号”较早开启了线上线下的互联网模式,2014年3月15日上线第一天用户访问量高达27万多人次,成交额突破1500万元,逐步探索出可复制的互联网养老产业模式。“幸福9号”执行总裁颜蓉介绍,这里以会员卡形式向老人收费,年卡约七八千元。同时,“老年乐园”还植入了平价超市、老人照相、SPA养生等收费服务,老人可以凭会员卡消费积分。

    超市卖东西、推销产品的方式沿用了王振过去卖保健品的“傻方法”,免费拿回去吃,觉得好了再来买。据悉,上海的“幸福9号”乐园从2015年1月开业以来,已有400名会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曾经的磨难沉淀为一笔精神财富。年轻的王振,对养老事业有着更长远的构想:未来3年内,“幸福9号”有可能实现“老人来玩儿”不花一分钱,通过一卡通消费积分的方式兑换乐园项目。未来5年实现全国两万家养老服务门店和600家“老年乐园”的规模。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5月22日 01 版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中国面孔”
王振:一个初中肄业生的逆袭之路
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
裴端卿:挑战未知的路上,中国不该缺席
我国全面推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
院士怎么给本科生讲课
校媒人,穿越岁月拥抱你!
宁夏农村娃营养午餐“提标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