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属于季昕华和UCloud的3周年庆典,大屏幕上播放的却是其他创业公司老总的照片,门口是其他创业公司的展台,酒会上也铺满了投资机构的标签。一切似乎都在喧宾夺主。
可这正是UCloud创始人兼CEO季昕华的创业初衷。历经3年,UCloud云服务平台已经成为互联网创业团队的利器,“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也成了季昕华的座右铭。
作为中国首代黑客代表人物,季昕华曾与当年知名黑客组织“绿色兵团”共事,后来又在华为、腾讯、盛大多家公司任职,还成为北京奥运会仅有的4名来自民间的网络安全应急专家之一。可他最终没有在大企业里做一名年薪丰厚的高管,而是选择建立云平台UCloud。十几年过去了,他的身上依旧隐藏着当年黑客时代的影子——渴望尊重、渴求挑战。当年那个默默发掘微软、腾讯的漏洞然后无偿上报,看着寄回的感谢信和小公仔傻乐的工科男,如今找到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搭建中国创业生态圈,让有技术的人轻松创业”,季昕华甘当“幕后的男人”。
做好创业者的“保姆”
曾经和季昕华在盛大共事的人这样评价他,“一眼看去就是典型的同济男,和蔼可亲、踏实内敛。虽然是高层,但对普通员工特好,没架子、爱帮忙”。在周围人眼中,季昕华更是个居家好男人,再忙也会亲自背着双肩包带女儿出席活动,甚至会帮同事下属照看小孩。这份“保姆”的品性,也被他用在了创业者身上。
UCloud是一个专注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基础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简而言之,互联网创业、研发团队的所有基础IT架构服务,都可以由UCloud承包,创业团队入驻就如同住户拎包入住样板间。
在季昕华看来,衡量UCloud成功的标准不仅是赚了多少钱,更要看帮助了多少创业者,UCloud平台的主要用户是创业团队,二者之间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只有创业团队茁壮成长,用户才会更多。
这一切也促使UCloud做出更多改变:逐步由单纯的云服务商变为给予创业团队融资、招聘、场地以及技术支持的孵化器,甚至会直接投资创业者。
于是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UCloud生日庆典上的那一幕:王强等知名投资人和80后创业者们反而成了舞台的主角,会场外也免费为好几家创业公司布置了展区,更多的投资商和创业者在晚宴上谈笑风生。其实这一切都是季昕华的精心安排,他打趣自己是一个帮创业者拉赞助的免费顾问。
除了技术支持,季昕华还会告诉创业者什么时候应该融资等细节问题。在UCloud上海总部,每周都会举行一到两次活动,季昕华有时会将创业者和投资商邀请到一起交流,有时也会请律师或者财务人员给创业团队培训。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却因此可能改变创业团队的命运。UCloud一方面和许多投资商有着良好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偏爱,另一方面又掌握自己用户的流量数据,清楚创业者的发展前景。目前,UCloud推荐的98家公司中有76家拿到了融资。
季昕华感觉自己创业收获最多的是实现他人的成就感。2013年,UCloud成立一年半,却一分钱的融资都没有拿到。创业资金即将耗光,迷茫中的季昕华却在那时看到林立和他的“简书”——这个以“找回文字的力量”为口号的产品在UCloud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让季昕华觉得自己的努力很值得。
让技术天才不再“悲剧”
2009年,一名技术一流的年轻黑客锒铛入狱,特意来探望的季昕华忍不住问:“像你这么牛的高手,为什么还要去写木马呢?”对方的回答让他哑口无言:“你以为我不想找工作吗?没有大学文凭,公司不肯录用我。为了生存,我只好写木马来赚钱。”
作为曾经的黑客,行事正派、有口碑,又是名校出身的季昕华也依旧承受到很大压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国外的黑客代表技术天才,在中国却是破坏者的代称。”10年大公司的从业经历体现在季昕华身上,更像是体制压制和创新渴望的一场斗争——最终自诩“又懒又笨”的季昕华下定决心,做出让每个懂技术的人都能轻松创业的平台,让“黑客”不再那么悲剧。
“黑客”季昕华第一次见识到计算机是1996年,考入同济大学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后,一看到这个神奇的机器他就被迷住了——虽然第一次进机房时,都不知道开关在哪里,按遍键盘上每一个键,屏幕还不亮,就怀疑电脑是坏的。凭着白天在图书馆学理论,晚上用网络中心的电脑练习“实战”,平时再去蹭计算机系的课,季昕华很快从计算机“菜鸟”变成高手,钻研各种系统、企业漏洞并无偿反馈、公布,所发现的微软某漏洞甚至在后来被其他人利用制造出了“冲击波”病毒。季昕华逐渐被当作“中国第一代黑客”的代表人物。
2002年,季昕华加入华为。从单枪匹马到“Leader”,他感觉很“痛苦”,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管理,技术钻研只能在深夜,“那段时间每天都加班,身体很差,而且对技术逐渐生疏的感觉让我很不安”。困难很多,季昕华依旧研发出了SPES(安全策略强制系统),这个借鉴我国SARS防疫经验研究出的安全系统可以让电脑接入网络前先接受一遍检查,大大减少了传染蠕虫的风险。季昕华觉得这个系统值得大力推广,却被老板叫停。单纯想把好东西给更多人用的季昕华不理解“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觉得受限的他十分“伤心”,选择了离开。
入职腾讯时,刚上市的腾讯每天都会遭受来自全世界的黑客攻击,“在这可以和最顶尖的高手过招”让季昕华大呼过瘾。然而在很快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部门副总后,季昕华又感觉到了局限:再好的产品也只是拿公司内部大奖,技术无法为更多人服务又不赚钱。
吸引季昕华加入盛大的是陈天桥的话:“我们想把安全和技术作为能力,建造开放平台来扶持中小游戏公司的发展。”这和季昕华的梦想不谋而合。随着互联网创业浪潮兴起,季昕华发现需要基础云计算支持的团队越来越多,然而依靠内容起家的盛大更希望他研究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而不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云计算。这次,他终于决心自己创业。
对于这个“既聪明又笨”的人来说,一方面云计算可以给他“通关打BOSS”的满足感;另外一方面,他有着特别心软的一面:虽然这活儿又累又难,但是却能让那些和自己一样背景的人不再遭那么多罪,“聪明的人不会干这个活儿,但是这个世界总需要一些傻人做傻事。我这样的笨人来干这样的傻事挺合适的”。
自己走错的路不让后来者重复
除了对技术人才惺惺相惜,季昕华对于创业者也别有一番感情。虽然C轮融资接近1亿美元的UCloud已经步入正轨,但有过多次创业失败经历的季昕华,还是特意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叫“Benjurry”,就是“笨极了”的意思。
早在大学期间,季昕华就曾拿到了当时算是“巨款”的100万元投资,建起了“阿拉上海”点评网。这个网站被他看作“大众点评”的前身,当时却因为经验不足以及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很快失败了。一年后他建立的在线试题库也因为不符合政策而被迫关闭。希望在上海大有作为的季昕华很失落,“100万元巨款雇一批人、租一套场地很快就没了,什么都需要钱和精力,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非专业的领域里”。他逐渐意识到,比起创意和技术,杂七杂八的小麻烦反而是最大的拦路虎,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创业生态相比,中国年轻人创业实在太难了。
毕业之后,他和黑客“战友”们一起前往深圳建立了“红军旗”计算机安全公司。他发现自己每天熬到深夜、正午起床是技术人员的常态,作为一个管理者却太懒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公司被收购时他毅然选择进入华为磨砺自己。而这一磨,就是10年。
经历了“十年磨一剑”后,季昕华创立了UCloud。
如今,UCloud云平台上已经有了两万多用户,其支持的创业企业的估值已经超过了150亿元。但这在季昕华看来还远远不够,“能把我们平台上的两万个用户变成两万家上市公司,能帮助中国的传统企业彻底融入互联网,那时我才会觉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