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6月0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今年高考共有16套作文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及一线专家分析

大数据自媒体时代语文怎么考

本报记者 樊未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08日   08 版)

    6月7日早上9点,942万名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语文考试刚结束,全国及一些省份高考试卷的16套作文题立刻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自去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起,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今年也被称为教育改革的启动年,因此,除了作文之外,今年高考试题所释放出的改革信号,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点。

    语文试题解密后,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专家及一线的教育、教研人员,请专家解读今年的语文试题释放的改革信号,这些改革理念在高考题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们能从中看到怎样的改革方向?

    能读图、能读数还要能迅速处理大篇幅文字

    “以往高考中,‘小阅读’的阅读量大约是1300字,但是今年北京卷做了一个尝试,给出了3篇文章,总篇幅近3000字,考查的是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一位语文命题组的专家说。

    专家们指出,以“大数据”“云计算”“自媒体”为特点的信息时代,对学生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卷给出的3篇文章,既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要求考生在快速浏览中筛选每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并通过文本间的参照来解答问题。这样的试题不仅要求考生能迅速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同时也要很好地规划答题的时间,如果把整个试卷作为一份信息的话,合理规划各部分所用时间也是一种能力。

    在多媒体和自媒体盛行的今天,除了迅速处理文字信息外,图片、表格、数据也是阅读的重要内容,所以,图表阅读题、图文转换题成了高考考查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条新路径。

    比如,在全国二卷的“语用题”中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鸽子由多国旗帜巧妙构成。命题专家指出,考生要能根据图形内容要素简明流畅地表述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此外,还能在作答的过程中,感受到该图暗合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再比如,重庆卷给出不同性别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的时间分配图,让学生通过读统计数据图,最终总结出不同性别儿童的运动特点。

    结论不唯一、答案不统一 学生自圆其说论证合理即可

    自“钱学森之问”起,整个社会就不断反思:孩子的创新精神跑哪去了?很多人认为“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既然考试能影响教学,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考试的引导作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全国二卷中有一道小说阅读的试题,给出的材料是《塾师老汪》,要求考生将老汪与孔乙己进行比较,同为社会底层的读书人,二者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考生在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时必然要探究人物灵魂深处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

    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拘泥于框架,跳出“标准答案”。一位命题专家说,“今年高考全国卷与地方卷,都设置了多道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试题,鼓励考生勇敢探究。”安徽卷给出了名为《蓑衣》的文章,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谈文章特点,他们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不同方面入手,“答案不求全面,只要能自圆其说,论证合理就可以了”。

    北京卷中也给出了很多开放性的主观试题。如文言文阅读选取课本《论语·侍坐》的篇末内容。“篇中的对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标点,而标点的不同源自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哪种解读更合理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判断。”北京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盛志武说,试题要求考生辨别两种解读的不同之处并作出个性化的赏析。这道题的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答案的对与错,重点在于区分考生认识的深与浅、思维的宽与窄,即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探究路径。

    试题的主观性、开放性的增强更利于考生灵活、创造性地发挥,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除了独立自由的思考之外,今年的语文命题也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全国二卷的“读书的分类”一题中,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和限定,推导出空缺句子的含意,并用适当的语句表达。考生必须在厘清“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判断并合理表达。再比如,上海卷文言文阅读一题中,给出的材料是《静者居记》,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连贯而下、层层推进的说理特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是否对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有清晰把握。

    要在试卷中激发考生强烈的表达愿望

    社会上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声一直没有间断过,其中一种就是学生不会表达真情实感,考试作答时经常使用套话。

    我们在网上可以很容易找到针对各个学段的答题宝典,比如做“句子分析”的题目时,碰到比喻,就可以这样套:“用××比喻××,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碰到拟人,可以这样套:“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遇到排比,可以这样:“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今年的高考命题组特别在这方面下了功夫。“观点、思想、情感从成之于心到宣之于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需要考生感到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既有说的欲望,又有说得准确、流畅、清晰的自觉追求。”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说。

    从全国到各地的语文试卷可以看到,今年在命题时,特别弱化了对字词的机械考查,关注考生的考场体验,或者独具匠心,增加答题的趣味性,让考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寻觅答案,阐明观点;或者抛出有争议的话题,使考生愿意加入到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比如,今年湖北卷的语言知识运用题中,使用了“天鹅戏水”的图画,要求考生看过图画之后写出一段优美的文字或者小诗。图画扑入眼帘后,能马上形成生动漂亮、富有诗意的感觉,在这种意境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抒发的愿望。“透着春意的垂柳、姿态各异的天鹅、轻漾的水纹都有助于考生感受画面意象并进行动感的表达。”命题专家说。

    要考社会上的热点、离考生生活很近的事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其实,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试题相结合并不容易,把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生搬硬套到考题中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与社会热点或学生身边的事相结合才能真正打动学生。

    命题专家介绍,在试题的命制过程中,选取社会生活中能够突出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和文学作品作为试题材料。如“一带一路”、“南水北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亚投行”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状、时事政策。

    今年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为了避免僵化刻板的说教,命题组抓住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全国一卷的作文题,作文材料取自2015年5月发生的一个热点事件,女儿举报父亲高速路开车打电话,当时各大媒体纷纷发文讨论。“在热闹的背后,其实有深层的价值冲突:中国古代伦理观念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传统与依法治国所要求的遵法守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矛盾。”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说。试题要求考生给小陈(材料中的女儿)、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如何评价小陈的行为?又如何在实践中解决法与情的矛盾?如果考生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并联系到自身的经验和立场,会对依法治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命题专家说。

    高考,关乎社会公平,因此,它的改革牵动人心。如果说,改革的顶层设计考验的是对教育发展乃至整个国家改革发展走向的总体把握,那么如何把顶层设计转变为学生能够读懂的试题,同时为基础教育传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则考验的是命题专家们的智慧。(命题专家身份仍在保密状态,因此隐去姓名——编者注)

    本报北京6月7日电

“改革厂长”步鑫生留下些什么
救援官兵节省物资转赠留守儿童
邢台:“爱眼日”巧打“养眼牌”
湖北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工程开班
大数据自媒体时代语文怎么考
图片新闻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