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6月1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或可动员“小伙伴”

曲欣悦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18日   02 版)

    近日,贵州一起儿童服农药自杀事件,引起社会关注。虽然我们很难弄清孩子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家暴、辍学、性格孤僻,俨然已经浓缩出了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得到妥善解决。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并未找到有效的途径。现有的措施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爱心组织的外部援助。

    然而,除了从留守儿童群体外部找寻解决办法,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个问题进行内化的思考?我曾经去某山区乡镇进行义务支教,当地大部分学龄儿童属于留守儿童,多由老人或者亲戚照料。在短期的观察中,我发现部分孩子缺乏安全感,内向孤僻。但也有许多儿童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目标,甚至职业理想。这表明,在亲情相对缺失的不利处境中,农村留守儿童仍然具有积极适应的可能性。

    这种来自群体内小伙伴的正能量,也许才正是我们需要积极动员的。心理学上认为,同伴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背景。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会获得一系列的社会技能、社会行为、态度以及体验,进而影响着儿童适应社会的结果。比如,贵州儿童自杀事件中,对老大张启刚的调查发现,他平时和同学交流很少,一回家就爱把自己锁在房里。这种“同伴拒绝”的行为表现,在很多研究中都被证明与儿童的攻击性心理、学业违纪以及孤独感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父母的外出打工导致了他们与双亲长期分离,这使得他们在没有做好“缓冲”的情况下,就从父母身边提前“独立”。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强行要求父母抛下城里的工作回到农村,或者将孩子带在身边都是不现实的。在这一背景下,具有类似生活体验的同龄人,就可能成为这些留守儿童满足社会交往需要、获得安全感,乃至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

    “小伙伴”的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就表现得非常明显。许多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前也未曾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较缺乏社会经验。撇开物质生活环境,单从心理层面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群大龄“留守儿童”。因此,大学生群体因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而产生的不理智行为,时有发生。而国内有关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是向朋友倾诉,极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于是,针对这种特点,很多学校建立起了“朋辈心理辅导”机制,让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自助-互助”机制。

    在国外,各种心理障碍或者成瘾性疾病的互助小组十分普遍。他们举办匿名集会,分享个人经历以及所面临的苦恼。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这种彼此间的相似性,可以有效降低分享人在倾诉时的思想负担,同时也能通过经验交流,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

    那么,如何为这些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易于交流、愿意沟通的环境?校园无疑是合适的场所。但具体的实施过程,也还需因地制宜,而这正是政府、社会组织、学校所代表的成人世界应该主动作为、贡献智慧的。既然我们都已经认识到了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必须触及心灵,那么,我们的行动也必然要经过深思熟虑,如春风化雨,万万不可自以为是、简单粗暴。

官员辞职,多大个事?
我爱国产奶粉,但更爱自己的孩子
切忌将扶贫项目动辄产业化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或可动员“小伙伴”
“过桥贷款”是剂“金融鸦片”
大学之大不在宣传片的高大上
看守所:如果不想挨打,就得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