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6月25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边走边说

阿鲁科尔沁 “天堂草原”

夏瑾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25日   12 版)

    牧民居住的蒙古包

    草原上红白相间的狼毒花

    进入巴彦温都尔苏木,眼前豁然开朗。国道两旁绿草如茵,低矮的山榆树像西兰花一样零零散散地蹲坐在草丛间,每隔几十米就有一排白杨,列着整齐的队伍,互相守望。几条浅溪不期而遇地横在林草之间,溪边几株瘦弱的沙柳让画面更加灵动飘逸。远处圆润的山丘犹如揉了一半儿的面团儿,懒洋洋地舒展着身躯。清晨的阳光像个任性的画师,随意泼洒着调色板上的颜料,于是这些山丘就有了远方的紫红和近些的青黛,而这紫红和青黛之间,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浑都伦草原。

    浑都伦是个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名字,隶属于巴彦温都尔苏木辖区。巴彦温都尔苏木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最北部,横跨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南北坡,山间是宽阔的河谷洪积平原,这里保留了大量天然草场,是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的核心。

    草原天气多变,阴晴不定,飘过一块云,紧接着便下起了雨。吉普车歪歪扭扭地趟过一条溪流,在狭窄的山间土路颠簸前行,草原也在我们眼前延绵伸开来,好像女人的身躯,随着呼吸,舒缓起伏。

    汽车继续前行,视野愈加开阔,水草也更为丰美。大约行进了1个小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置身于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之中。山坡上的白色蒙古包远远望去像是无意间撒落的棉花糖,一群群悠然自在的马儿、牛儿和绵羊随处可见,它们时而奔跑,时而缓步,时而低头吃着地上鲜嫩的草。一丛丛红白相间的狼毒花点缀在草丛间,为草原增添了美丽的色彩。不过,据说这种花很不受牧民所欢迎,因为它根系大,吸水能力强,周围草本植物很难与之抗争,生长了狼毒花的地方,草就难以生长,所以它也被视为草原荒漠化的“警示灯”。

    当地人为我们准备了自制的奶茶和奶豆腐作为早餐。6月中旬的草原仍然寒气袭人,加上下雨,蒙古包里更加湿冷。这时候喝上一杯热腾腾的奶茶,顿时觉得,幸福其实可以是这么朴素简单。奶豆腐虽然看上去像极了豆腐,但其实是用牛奶、羊奶或者马奶经过发酵、凝固而成的奶酪,吃上去硬硬的,十分垫饥。

    巴彦温都尔苏木是罕见的保存了游牧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原生态草原,天然草场面积56万亩,约有3500户牧民在这里从事着游牧活动。这里没有推行草场承包制,没有实施草库伦、网围栏之类的“切割工程”,而是采取了集体经营使用的方法。牧民们仍然遵循着“逐草而居”的古老传统,每年六七月,牧草长成的时候,牧民们便赶着牛羊、驮着蒙古包来到这里,在草原上一住便是4个月,等到10月天气变冷再回到乡镇的居所。

    民居住的蒙古包面积并不大,大约有10平方米的样子。中间是一个炉子,烧水做饭取暖全得靠它。炉子里侧摆着人字形的床铺,吃饭睡觉看电视都在床铺上进行,炉子另一侧,也就是进门的地方,摆放着锅碗瓢盆,只容得下一个人活动。每个蒙古包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在草原上也能看到两个电视台的节目。

    我们做客的宝音满都拉家里养了80头牛、30匹马和300只羊,靠着卖掉牛奶羊肉,每年也能有20万元的收入,而在这一带牧民中只是一般收入水平。宝音满都拉和其他牧民一样,带着妻子在草原居住,每天早上4点便起来挤奶放羊。他们的孩子留在镇里上学,由家里的老人照看着。

    在草原生活,饮食只能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蔬菜是极为稀罕和昂贵的,好在现在的牧民家家都有了车,可以偶尔回到乡镇采购一些。自来水更是没有的,喝水要到溪里去取。正是因为远离现代生活的各种便利,草原的原生态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巴彦温都尔苏木苏木达(相当于乡长或镇长)告诉我们,虽然交通不便,但夏天的时候仍然有许多游客驱车前来,在河边搭起帐篷,欣赏草原风光,体验游牧风情。巴彦温都尔苏木政府很希望当地旅游业能够发展,但是又担心这片草原遭到破坏,担心牧民的生活遭受干扰。因为游客走后,草原上便留下了垃圾,去年还有一些游客夜里在草原点放焰火,导致草原上的马、牛和羊受到了惊吓,四处乱跑,给牧民们带来了许多麻烦。

    保护和开发,听起来好像是个很复杂的课题。可是,真的有这么难吗?看看这些牧民,他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过着最简单质朴的生活,他们可能几个月不洗澡,可是他们却比谁都懂得保护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城里人,骄傲于我们自以为是的“文明”,却与大自然的纯美那样格格不入。

夏瑾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6月25日 12 版

小女子的大日记
愿在贝加尔湖畔老去
阿鲁科尔沁 “天堂草原”
中青旅遨游网旅游产品设计大赛8强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