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愤怒的拳头和大脚如狂风骤雨般飞来时,陈青光甚至来不及辨认站在他对面的到底是谁,只能像靶子一样立在成都郫县街头,孤立无援。
这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夜晚。6月26日,这个打工仔在去哥哥家的路上,发现一个迷路的小孩儿在路边哭泣。他准备把孩子送回家,奈何出租车司机看着流泪的孩子,对承认不认识孩子父母的陈青光起了疑心。司机只是喊了一句“偷娃娃的”,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很快就把他团团围住。
后来,一个本来可能有暖心结局的故事,变成了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中,陈青光被反绑双手,有人扇他耳光。
喧闹结束后,只有他一个人承受伤痛。说起这个事儿,小伙子委屈得直掉眼泪。
眼泪很快就会被擦干,发生在中国西南部县城的这一幕,也会迅速被舆论场中不断涌出的其他新闻覆盖,陈青光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个把自己逼到墙角的到底是谁。可是谁又能保证,不久之后,这股惊人的力量不会在其他地方,把另一个张青光或王青光,逼得走投无路?
其实仔细回忆,你对这股困住陈青光的力量一定并不陌生。在浙江苍南,它出现在城管队员粗暴执法的现场。队员与试图拍照的路人发生肢体冲突后,这股力量裹挟着对城管“非常反感”的群众,把在场的两名队员打得“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在江苏泰州,当官员吃豪餐的场面被群众撞见,它也露出头来。群众夹杂着对贪腐的憎恨,逼得参与吃饭的泰州市滨江工业园区管委会书记“跪在酒桌上用话筒喊话,向群众求饶放人”。
这种力量曾经拥有许多名字,有时候被称作“行侠仗义”,有时候又被叫为“替天行道”。可无论怎么改头换面,它野蛮的身躯都应该随着社会规则的构建而被牢牢锁在笼中。只是在如今的中国,这样的愿望屡屡落空。
犯了错误的城管队员,大吃大喝的官员,抑或是令人憎恶的人贩子,对他们的惩处要依规进行,这样的道理不言而喻。可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规则的制定和对违规者的惩处,往往来不及填补这些被轰隆隆的车轮碾出来的裂痕。城管队员打人的问题难道不是几次被“临时工”的说辞匆匆掩盖?监督机构对于公民举报反馈的迟钝不也在屡屡消磨人们的信心?
于是,在规则到场之前,那股可怕的力量一次次带着“正义”的面具,驱使人们挥动愤怒的拳头,把本应获得合理结局的矛盾,变成一幕幕两败俱伤的闹心故事。在与城管队员的冲突中,有22人因为殴打被害人,打砸车辆,被法院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罪,判处一年至五年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
可是,针对单一事件的解决、处理或反思,都不能从根源上消弭这种“正义”的冲动。迅速成长的社会总是难免出现各种新的裂痕,如果没有制度和规则的细心弥补,那股可怕的力量就难免会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
当儿童被拐的悲惨故事屡屡刺痛人们的神经,而犯罪者被绳之以法的消息又总是姗姗来迟时,冲动的“正义”再次到场,它遮蔽了人们对于文明社会的基本认识,怂恿一拨儿又一拨儿人在朋友圈中发出“人贩子死刑”的呐喊;十几天前,它又鼓动数百名市民围住一个疑似是人贩子的女士,还把她鼻子打伤,就因为这位最后被证实是孩子姑妈的女士,对身边一直哭闹的孩子“没有太大反应”,而且“又说不出娃儿的具体信息”。
在这种冲动的“正义”面前,似乎没有人可以抵挡其力量。被拳打脚踢的陈青光努力告诉人们自己不是人贩子,但发现“解释了他们也听不清”;赶到场的哥哥试图劝阻,可是被冲动挟持的人们认为“他们两个可能是一伙的”。
而且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更让这股强大的力量如虎添翼。陈青光被打之后,朋友圈流传着“人贩子被逮到了”的消息。人们躲在大大小小的屏幕后面,用另一种方式参与这次冲动的狂欢。家住郫县的冉女士刚刚愤恨地写下“(这种人)该拖出去喂狗”,随后就尴尬地发现,那位在她口中遭遇酷刑的同胞,“是她朋友的弟弟”。
最终,郫县公安局官方微博账号及时发布的情况通报,才让这出闹剧结束,误会冰释。可是对于“右侧第9、12肋骨骨折,疑似右侧鼻骨骨折,右肺出现阴影,疑似肺挫伤”的陈青光来说,这一切似乎来得有些晚了。
他也曾试着凭借自己的力量逃脱,却又被抓了回来,就只好这样被困在一团戾气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