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0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把教育的“首都标准”留在拉萨

本报记者 樊未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03日   01 版)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

    来自北京平谷的常爱民老师现在总爱随身带一个小本本,上面歪歪扭扭的字是藏族孩子写的,记录的是这些孩子跟他借钱的情况。有人问常老师为什么把个记账本当成宝贝,“孩子们肯跟我借钱了,说明他们真正接纳我了。”常老师说。

    常爱民是一名北京援藏教师,到西藏已将近一年了。跟以往的援藏方式不同,常老师所在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是北京市全资援建的,不仅提供资金支持,北京还派出了5人的管理团队和51人的援藏教师队伍。常爱民就是其中一员。

    据了解,为了提高西藏地区的教育水平,从1984年起,国家出台政策在内地开设西藏班,让西藏的孩子能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能到内地上学当然很好,但是名额有限,今年我们报考内地西藏班的有3500多人,只有300多人能去。”拉萨教体局书记康娜美朵说。

    北京全资在拉萨建中学并派出管理团队和主干教师的做法,其实就是在拉萨建一所“首都标准”的学校,这是北京援藏的一种新模式,让拉萨的孩子不用走出高原就能上“内地的西藏班”。

    要让当地老师接受北京的管理团队

    理念很好,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

    “我们这所学校的前身是拉萨第二高级中学”,拉萨北京市实验中学校长张大力说。进藏前,张校长是北京市石景山实验中学分校的执行校长。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两个副校长:宋志军(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副校长)和张志宏(北京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副校长),教学处主任是邵文杰(北京市第八十中教务处主任)、教科研中心主任陶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美术教研室教研员)。

    陌生的团队直接接手一个成熟的学校,即使这支团队来自当地都有难度,更别说这个团队来自遥远的北京了。

    北京的团队能明显感到来自当地老师的“观望”。

    有人说,西藏当地老百姓对内地的援藏干部就看第二个月,由于西藏海拔高、气候干燥,空气中的含氧量很低,一些援藏干部适应了一个月之后就开始寻找到内地出差的机会。

    张大力一行5人去年6月30日到拉萨,从第二天起就全部到位,一干就到了9月底,几乎一天都没休息,把一个还只是空壳子的学校,变成一个功能齐全并能顺利运转的学校。“既然来了,就得真干出点儿样子来。”张志宏说。

    两个半月后,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拉萨当地老师对这5位老师的态度变了。“一旦认可,他们就会追随你。”张志宏说。

    现在,张志宏已经有了几个非常要好的藏族朋友。更让他自豪的是,学校里一些藏族老师周末或假期要去过林卡(去郊游)也会邀请他,“说明他们从心底里接纳了我们”。

    要让这里的孩子接纳北京的老师

    跟当地老师比起来,让西藏的孩子接受北京的老师是一件更不易的事。“刚到这儿,80%的学生见了我们不会打招呼,一低头就过去了。”张志宏说。

    并不是孩子们不懂礼貌,而是因为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孩子绝大多数来自农牧区,跟拉萨市区相比,农牧区的教学水平相对更差,有些孩子上了中学也很难用汉语进行交流。所以,很多孩子不善于沟通,更加不自信。

    常老师所在的初一三班的40个学生基本来自农牧区,这些孩子每周五坐车回家,周日再从家里回到学校。

    刚开学没多久的一个周日下午,常老师接到班里学生白玛央金爸爸的电话,说央金身体不舒服不回学校了。常老师同意了没当回事。不过常老师渐渐发现,央金经常会在周日请假,来了学校以后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就是不太说话。

    又一个周日,央金的爸爸再次拨通了常老师的电话,常老师找了一个理由坚持让央金的爸爸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刚到学校,白玛央金就哭了,断断续续地跟常老师说了实话:“这里没有朋友……不适应这个学校……想回家了……不想上学了……”

    常老师把央金留了下来,每天只要有空余时间就跟她聊天,告诉她“人一辈子要有很多次会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和人”,“认识新的人就意味着可以交到新的朋友”。

    因为援藏,自己的孩子也过起了住校生活,所以,看到这些藏族小孩儿,常老师总觉得心里酸酸的。

    常老师发现班里的学生来自六七个不同的区县,而且农牧区的孩子住得都很分散,即使同一区县的孩子也基本不认识。学校为了增加孩子的包容性,在分配宿舍的时候就打破了班级。发生白玛央金这件事后,常老师特意给全班的孩子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周末时都去找同区县的同学,然后逐渐扩大范围。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们做各种运动,让他们慢慢彼此熟悉,同时也让各种集体活动冲淡孩子思家的念头。

    到了11月,孩子之间的陌生感没有了,对常老师也更加信任了。

    罗布占堆是个小男孩,住在尼木县,离学校有5个小时的车程,一个学期才能回一次家。父母每个学期给他寄500元。当父母再一次给他寄来一个学期的生活费时,罗布占堆把钱交给了常老师:“让老师看着更安全,我要用的时候再要。”

    对于罗布占堆来说,这大概是他对一个人表示信任最直接的表达,对于来自北京的常老师来说,这种信任太重了。

    从此以后,常老师便随身携带一个小本用来记账,他要把学生对他的信任全部记在上面。

    把北京的优质教育带到拉萨

    其实,对于北京的援藏干部和教师来说,获得教师和学生的信任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因为“只要付出真心就一定能获得真心的回报”。真正让他们感到压力的,是如何把北京的优质教育带到拉萨。

    很多援藏教师表示,刚到学校时最不适应的是这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抽烟的人多得难以想象。

    “一次,我看到男厕所里冒出很大的烟,以为着火了,马上冲进去才发现,那是学生在吞云吐雾。”北京援藏教师、来自二十中的蒋立鹤老师说,很多孩子抽烟的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

    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学校提出“先让学生跟自己比,做到‘五个最好’:维护稳定最好、环境卫生最好、文明礼貌最好、宿舍规范最好、校内无烟最好。”张志宏说。

    学校还提出了几条底线:不能翻围墙、不能打群架、不能偷东西、不能两次被发现抽烟。触犯其中一条就会受到严厉处罚甚至被开除。“惩罚不是目的,还是要让学生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张志宏说。

    以前,每天早上,操场上肯定是一片白,全是学生头一天晚上扔的各种餐盒,现在这种现象基本消失了,抽烟也得到了控制。

    学生的行为习惯变好了,好的学习习惯也随之建立起来。

    “农牧区的孩子没有那么强的时间观念,每次上课铃响了孩子们才三五成群的逐渐进教室,有时候上课都十多分钟了学生还没到齐。”蒋立鹤说,现在这种情况也好多了。

    北京八十中学教务处主任邵文杰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教学监控中心主任。据邵老师介绍,援藏1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了“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课程改革”、“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北京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无形中成为当地教师学习的榜样。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在1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援藏教师也要回北京了。孩子不舍得老师走,老师同样也舍不得西藏的孩子,好像都忘了刚来时的高原反应有多么可怕。“谁来西藏都克服了各种困难。”张志宏说,不过既然来了大家就希望能把首都的标准留在这里。

京津冀共享医疗资源
帮扶青年创业,从找“缺口”入手
习近平就印尼军机坠毁事件向印尼总统佐科致慰问电
“千禧一代”瞄准绿色创业
哈尔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原址变温泉城工地
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走基层反响热烈
把教育的“首都标准”留在拉萨
高考状元的背后世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