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05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智慧教育,撬动“无锡科院模式”崭新升级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与思考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05日   04 版)

    近年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领导集体,依托“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办学优势,全力打造基于服务无锡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链集成服务的“无锡科院模式”。这一新标杆的确立和辐射,把学校的创新发展引入新境界,使各项工作不断形成新的战略支点,并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仅2014年以来,学院先后承办了全国性的如物联网系统工程、新能源技术、移动互联等专业建设研讨会6场次,领衔制定全国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标准,牵头组织全国高职院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在第八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学校荣获“201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7项;在最近的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遴选中,学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入选为A类项目,跨入前20强行列……

    所有这一切,无不凝聚着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的澎湃力量。

    一、创新发展理念,顺应职业教育新常态 

    一是改革思维方式,由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变。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就要从高职教育的地位作用、办学目的、办学方向、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理念梳理和升级。根据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要求,学校围绕建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集“职教理念”“发展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制度文化”“社区教育”等为一体的职教集成服务样本,系统思考、统筹谋划学校战略定位、体制机制、发展路径、建设模式和保障体系,全力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品牌。

    二是改变办学导向,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学校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的就业思维向创业创新思维转变。在实践中重视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到精神意志,从知识结构到素质素养,从创新精神到开发能力等,进行全过程、体系化、实战型、普适性的教育、培养和训练,形成了项目化、小班化、探究化、点对点、面对面、屏对屏等多形式的创业思维和实战训练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基于个体价值实现,能动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主动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改变培养模式,由传授知识向培养思维转变。互联网思维最根本的原则是用户思维、体验式思维。这与以生为本的理念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长、秉赋特质、发展潜力,使之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价值判断的准则,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使用技术工具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贯穿在知识和技术当中的基本思想、科学态度和根本立埸,并经过吸收和消化,变成学生自已认识、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使学生的成才立业与社会、企业需求相融相行。

    二、创新教学载体,优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为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教育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创设了“互联网+学堂”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是搭建“超级课程表”。学校依托甲骨文等公司先进的基于云计算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利用学校移动互联专业资源库和专业对接产业园区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传统的教室、实训室,企业车间、培训室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搭建一个全面支持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实训教学新模式。尤其是通过打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动MOOC建设。目前,学校移动互联专业、光伏新能源专业的MOOC建设初见成效,已有12门课程、14门企业开发实训课程列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目录,产生了一批网络课程。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推动了专业课程从体系架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深刻变化,使得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全面拓展,适合大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技术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同时,教学呈现方式实现跨越更新,教学内容艺术化、生活化、情境化逐步变成现实。

    二是组建“智慧学习云”。学校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工程,凭借在移动互联应用、教育大数据、校园感知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术积累,面向管理者、教学者和学习者三类对象,形成教管云、校园云、学习云的“叠云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启动智慧图书馆、“一师一优课”、感知科技大学等项目平台建设。联合无锡感知集团等科技企业,重点打造“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基于虚拟技术的感知科技大学平台”, 构建“互联网+学习”平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移动学习环境,使互联网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利器”。

    三是建设“网上实训室”。学校开发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网上实训实验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提供更具体验性和真实感的手段。引导教师和科技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联合、技术攻关,开发物联网技术类、移动互联类、商务外包流程类等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功能,推动实训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加快推动多元技能网络测试应用,推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检测、考核手段和工具的创新。

    四是打造“数字评价师”。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的系统管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管理低效性、零散性、无序性,导致教学管理信息建设往往处于被动、滞后的状态。借助教学和实训平台,构建包括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材管理、学生日常学习状况及考试系统等多类模块,实时采集“教”和“学”的过程数据,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教师教学、课程建设和资源开发,为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为企业提供各类决策数据,从而实现“教”和“学”的价值增值,达到用数据分析教学情况、用数据研究教学问题、用数据评价教学工作的教育管理目标。 

    三、创新组织架构,打造校企合作新机制 

    学校与无锡感知集团、北京祥升软件公司、甲骨文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建设无锡感知科技大学(企业大学),推动办学向实体化与虚拟化的有机融合转变,实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组织架构的全新突破。感知科技大学充分发挥了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以“教学、学习、项目开发、科研、培训、技能鉴定”六位一体的移动互联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为纽带,集聚、盘活、优化各投资方的教育资源,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融合与共享,创新管理体制,为实施“互联网+学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通过与企业共建“感知科技大学”,推进感知教育计划实施,共建互联网、物联网特色专业,探索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共同打造互联网、物联网特色教育示范校;加快互联网、物联网新技术的传播、推广与应用,助推无锡“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与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与“虚拟教学”相结合,采取 “产业人”传帮带“技术人”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发展硬件研发、系统方案设计、设备专业制造等人才队伍,为助力产业发展点燃“新引擎”。

    四、创新技术服务,建设科技服务新平台 

    学校通过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服务功能的高度拓展。搭建了“反哺教学”的科技创新平台。学校重点打造了“五大平台”,即以“产业教授工作室”“科技创新驿站”为主的科技交流平台,以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物联网工程中心”为主的科技研发平台,以“教学、实训、展示”为主的科技综合平台,以院级科技基金项目为主的科技储备平台,以科技工作网站为主的科技宣传平台。创建了“反哺教学”的“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先后成立了“先进制造技术”“传感信息”“网络营销”三个协同创新中心。特别是学校充分发挥身处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的优势,引进园区企业国际领先的研发设备、人才、技术和行业标准,建设移动互联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国际领先的科教联动育人平台,服务师生、园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大学生创业,助推无锡高新区的“互联网+”行动,提升高新区移动互联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3S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实践。学校在无锡新区大学科技园正式建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如无锡迈科传感科技、睿途文化创意、创享传媒等公司的学员团队已入驻3S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基地将借助各级出台的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园区校际互动,构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

    五、创新产教融合,落实专业建设新举措 

    推进园校的深度对接。学院顺应区域产业升级,坚持新产业、新技术、新职业的“三新”导向,引领高职专业建设,推进专业资源整合与调整,实现了由传统工业类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集成式”的园校紧密合作机制,实现了每一个二级学院对接一个以上专业园区,每一个专业对接一个以上行业领军企业,每一名专业教师对接一名以上企业技术骨干的产教融合格局。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学校以“新内功、新素质、新形象”为抓手,一是积极选派教师赴海外培训。全校先后有159名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海外参加交流、培训。教师们海外学习、研修归来后,分别通过报告会、培训会、座谈交流等形式,发挥学习、研修成果的“裂变效应”。二是实施校企人才共推互聘。学校先后委派近300名教师、1000多名学生组成的63个科研助理团队,与受聘的40多家530企业共同进行了200多项的项目合作。在此过程中,师生共研发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计算机软件150多项,发表论文219篇,获国家授权专利26项,在省以上各类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184项。三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先后引进了一批博士、正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学校发展后劲。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参与国家、省、市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大力开发数字化课程、MOOC课程、微课程、翻转课堂等课程资源,并不断将校企合作开发、研发的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为实施“互联网+学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建设六位一体实训基地。依托政校园企合作机制,共建集“教、学、做、研、培、鉴”等“六位一体”的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一方面,打造“厂中校”。在江苏软件外包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共建教学基地,形成“园中校”;在甲骨文、神州祥升、感知集团等20多家企业建立实训教学区,打造“厂中校”,使更多的实践课程外移到企业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建设“校中厂”。学校先后与阿斯利康制药等企业共建光伏组件、自动化包装、快递中心、呼叫中心等多个集“教学、实验、科研、生产”为一体的 “教学工厂”。

    (曹建林  杨大春)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批日本侵华罪证史料由台湾运抵北京
希腊人:砍胳膊和砍腿之间作选择
网络名人走进军营活动明日启动
4位院士倡议捐助台湾粉尘爆炸事件伤者
世界信用评级论坛在京举行
智慧教育,撬动“无锡科院模式”崭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