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街上看到老爷爷驾着小驴车时,我恍惚以为到了童话世界。
一清早,人不多,街上连汽车都很少,过去一辆之后要好久才见到另一辆。安静的街上,忽然好像有铃声飘来,叮铃叮铃的。我停了脚步,见不远处,一位发须皆白的爷爷,赶着驴车往这边驶来。两头小驴齐头并进,后面套着一架红色的车篷,宽敞甚至还有点洋气。爷爷坐在里面,怡然自得,身旁堆起许多蔬菜瓜果,想是从早市上批量购入的。他花白的头发和红色的车顶,有种特别的效果,配上棕黑的小驴子,更显得奇幻。
我看呆了,一直到驴车走到视线的尽头。我心想,驴车也不错,可以载人也可以驮物,还很轻松,人不需要跟驾车或者蹬脚踏车那样手脚并用。只需要呼呼喝喝地喊口令,然后扯一扯驴子脖颈上的缰绳控制方向,就行了。
想着想着,多年以前模糊的记忆就一点一点变得清晰起来。
小时候,奶奶家门前的街道上,常常有马车走过。“快看,马车马车!”见有马车,父母们总要提高了嗓门,叫孩子看,孩子自然也会兴奋地回应:“哇……”就如同现在街上跑过豪车,父母都会让爱好汽车的小孩子赶紧辨一辨是什么牌子一样。
除了为空气污染指数做一点“贡献”,汽车驶过不留痕迹。马车驴车就不一样,它们路过街巷,有时会叫你知道,因为会有粪便落在地上,有的还被它们自己踏扁,留下个蹄子印。这样的街道味道自然不好,有点不像城市该有的味道。但那时候汽车很少,很多人从远些的地方比如城市周围的村里拉货送货进城,还是要靠它。
也正因为如此,奶奶家附近经常能见到马车。家门前的街上有一个“合作社”——我小时候它其实已经不是合作社,算是卖柴米油盐和各种用品的杂货铺,但多少年来街坊们如此称它已成了习惯。来往的马车大约就是拉着家家户户必需的生活用品,送到这里。所以,没人抱怨或厌恶马车留下的味道和痕迹。
可是后来呢,街巷一点点整齐起来,高楼越来越多,合作社也一去不复返。人们都去新开的超市、商场买东西,没人在意那个有着破旧木板门的合作社还在不在。于是,马车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少了。偶尔再见到,人们还会觉得有点陌生。马车不见了,拉货的人都开小货车、大货车,更快捷,运货也更多。
跟很多事一样,原先司空见惯的马车就这么从人们的生活中撤离,以至于现在遇见,反而成了稀罕事。
如今,奶奶已经搬到离爸妈和姑姑很近的住所,老房子倒还在,但那条街的模样已然天差地别了。本来就不宽的路上,过往的汽车越来越多,两边便道旁还停着两排车子。从前常常走过的马车,再也不能从这狭窄的路上走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