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吗

本报记者 董伟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14日   T02 版)

    中国青年报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发布《企业社会责任青年认可度调查报告》 。尹家和/摄

    在“2015年青年态度·大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圆桌会上,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殷格非说,近10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爆发式增长,2014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有2357份,这个数字已经占到全世界的1/3。它引发的一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兴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社会责任是相等关系么?

    报告里的学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全球气候、环境、人权、贫困等问题关注度的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内外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利益相关方(股东、员工、商业伙伴、社区、政府等)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呈现出标准化、刚性约束的新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撰写社会责任报告已成许多企业的选择。

    与会的中国石化的代表说,以前很多央企,都是“老黄牛”,只做不说或者多做少说,“这让我们吃了很多亏”。因为公众对企业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产生很多误解,以为企业只是赚钱,没有公益心,没有道德心,于是质疑、责骂特别多。其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作为共和国长子,央企肯定把社会责任置于肩上。近来,中国石化建立起整套机制,既要能干,还要会说。

    前不久,中国石化专门开了2014年企业社会责任新闻发布会,展示了它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各种努力,而且制作了时尚的“H5”版报告。

    中国石化的实践颇有代表性。就在几年前,中国的企业,包括大型企业、外资企业,都没有公布社会责任实践的意识,以至于有的学者想做此方面研究都无从下手,最后不得不整体打低分,评价为“旁观者”。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好转不少。有实力的企业不仅公布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而且公布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报告越写越讲究。

    这当然不是白费功夫。一位与会的青年代表坦言,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以及它的呈现力,肯定会大大影响自己对该企业的看法。“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为例,平时我们注意到它们的时候,不是爆炸就是腐败,而今天我们看了它的报告、宣传片,很感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统计学副教授张俊妮说,作为占据了许多社会资源的经济组织,企业的确有义务向利益相关方、向社会公众披露社会责任,让公众对其有全面了解。尽管它不是法律强制的,是企业的自愿行为。

    殷格非则强调,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中的一个外部可见环节,是企业管理持续改进过程的中间产物,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全面反映了企业管理的成效。因此,他敦促中国500强企业全加入到报告发布行业中来。正如95%的世界250强企业已经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一样,中国500强企业应将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展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注脚。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无到有,这本身就有积极、进步意义,尤其是在凝聚共识、明辨是非上的作用。

    从《十问道达尔》到十问三桶油还有多远

    “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般都印得很精美,内容也很高大上,总经理致辞、董事长致辞、企业组织架构,然后是很多好人好事等。能不能写一点教训、反思呢?写这些是否一定比写做好事效果差呢?大家会不会认为你更真诚呢?”一位与会的青年代表问。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办公室首席研究员梁晓晖坦言,他刚刚在一个微信群中批评中国石化的“H5”报告,因为报告让人们想象没有石油的世界,这是在告诉人们,没有石油你活不了。而一些国际石油巨头的社会责任报告则更重视引导人们变革思维,开创一个新能源时代!

    尽管中国石化的代表立刻作了解释,但是梁晓辉并未改变态度。

    显然,如何“报告好”也是大有学问。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专家李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十年,发现许多企业被误导了,报告呈现模式化、八股化,而公众却未必认可。她建议相关人员看一看全球四大石油化工公司之一道达尔的报告。“我看完了以后充满了尊敬,因为它的报告的题目就是《十问道达尔》。有朝一日我们‘三桶油’能够用‘十问中石油’、‘十问中石化’、‘十问中海油’这种信心和坦诚面对公众的时候,我们的信息沟通就做到了家。”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继东建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宜分立不同版本,至少可以出专业版和大众版,以飨不同类型的受众。“现在我们是多主体的,这些主体又是网络化的,这就决定了过去层层审核、单一文本是不适合的,另外,要注重体验和反馈机制,比如多视觉化呈现,就比较符合当前的趋势和人们的阅读习惯。”

    殷格非说,社会责任报告所诠释的责任理念反映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社会责任报告中提炼出的案例可以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品牌化传播的主要内容,社会责任报告的视觉形象是企业传递负责任的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需要根据利益相关方沟通渠道的不同,选取适宜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手段,达成最大化的传播效果,通过社会责任报告使企业和组织的责任品牌形象真正在利益相关方的心中形成感知和记忆。

    他还指出,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可信性是报告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基本保障,具备可信性的信息才能帮助利益相关方针对企业和组织的运营管理作出科学、合理而又真实的判断。因此,企业和组织有必要在报告中通过披露利益相关方评价、重视对负面事件出现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和改进措施的披露、并适当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审验,保障报告信息有效,以获得利益相关方的认可和支持。

    责任与报告不能两张皮

    虽然这几年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它离人们的期望还相去甚远,特别是有些企业报告写得的天花乱坠,却难掩其实践的苍白。这就形成了本末倒置的情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刘毅军直陈,近年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严峻,其中涉及企业破坏环境和食品安全的事件频发,实际上很多企业只是把社会责任放在报告(或口头)中,一再突破社会道德底线。一旦引发社会公众关注,就搞所谓“公关”。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落实,现在看腐败问题潜伏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似在沦为企业可随意祭起的旗帜。

    李文也看到了相似的图景。她说,现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两张皮的倾向。“报告写得好,是否代表企业工作做到位了呢?这可未必。不管你报告写得多好,如果油价畸高,服务不好,大家去加油时可能满意度依然不高。”

    北京大学社会责任研究所首席顾问孙继荣指出,一谈到企业社会责任,我们还会想到企业是否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并以为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就是对社会负责。实际上,很多企业对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本质意义并没有全面的了解,致使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成了为宣传或公关之目的的“写报告”,或者成为迫于形势不得不做的事情。这样的报告花费了大量资金,很多情况下成了名不副实的“化妆品”,它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或发展没有建立直接联系。这样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为对企业来说纯属支出和负担,难以获得员工和社会的认可,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本身是否可持续也是一个问题。

    刘俊海认为,有好的实践才能有好的总结,没有好的实践却有好的总结,那是欺骗。他见到过有的食品企业的老板不敢吃自己生产的八宝粥,有的房地产商不敢住自己建设的商品房,这样的企业即使把报告写得跟花儿一样也是废纸一堆,纯粹浪费资源。

    他还表示,政府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大有可为。现在的政府采购法规定,对于保护环境的供应商优先采购,这就是很好的引导。但是,还应该加一条,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也应当优先采购,这其实就是政策对企业诚信的引导和鼓励。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吗
数字里的责任
青年大使激辩MBA学员
履行社会责任 央企面临哪些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