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创业教育的老师们,在教学生之前,能不能先问问自己,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创业么?”7月15日,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主办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高端论坛现场,来自沪江网的联合创始人、总经理于杰的一番话,令在场的很多“资深”创业教育专家感到有些尴尬。
于杰在创业教育界称得上是一支“炮筒”。但凡请他参加过创业教育讨论的,之后很少还有再请他的。“我讲话直,我觉得创业思维、创业技能,都是目前大学老师培养不了的。”他提出的新观点,逗笑了在场的很多专家,“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已经让陈凯歌去当院长,创业学院为什么不能让企业家来当院长?每所大学的校长,都应该是CEO。”
当天的论坛,因为有了企业界人士的参与,变得与以往大多数创业教育论坛不一样。创业教育专家们不再闭门讨论、互相吹捧,而是主动与企业家“碰撞”。
教学生创业?有本事你创一个给学生看看!
于杰的意思很明确,让一个没有创过业的老师,去教一群没有创过业的学生,这种做法并不可行。
过去一年多里,于杰启动了一项“蚂蚁计划”,孵化那些在“互联网+教育”领域有想法的创新企业。他认为,自己的“蚂蚁班”比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要牛得多,“培养了16期1200多名学员,其中有100个项目已经获得千万美元级别以上的融资”。
在创业教育峰会上,当听说一所大学打算从创客基金、创业媒体、创业指导等全方位领域扶持青年学生创业时,他忍不住站出来“反驳”:“你做老师的,就做好教育就行,何必去干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浪费资源、浪费精力。”
他的观点也得到一个创业孵化机构负责人的支持。这名负责人认为,高校的“想法太多、太杂”,的确有些浪费自己的师资、实验室等资源。
复旦大学创业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宁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学生会问,老师你教创业,有本事你创办一个给我们看看”。
宁钟告诉记者,他本人目前正给6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他有时是“联合创始人”,有时又是“首席战略科学家”。他成功帮助一家企业从材料供应商,转型成为3D技术服务供应商,这家企业去年以6000万元的高价卖出其5%的股份;他还全程参与了一个智能家居项目,今年下半年该项目将进行股改,有望在新三板上市。
宁钟说,自己未来要做3件事——第一,当播种机,通过在本科班、MBA班中增加创业课程开课率;第二,增加影响力,为创业企业服务,必要时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第三,当创业加速器,条件成熟的企业就主动扑上去,“有这能力,为啥不干?自己有多少热量发多少光,能做多少是多少”。
创业教育真的“用力过猛”了吗
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秘书长杨芳,当天也出现在上海财经大学拥挤的小会议室里。她经常出现在各类创新创业论坛中,她鼓励大学生创业,热爱创业教育事业。
过去,在“少人创业”的日子里,她鼓动大家创业;但今天,在创新创业热潮下,她却开启了“冷思考”模式,“现在有的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用力过猛’”。
杨芳见过两种类型“用力过猛”的学校。一种,将创业课程设定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但教授的课程内容,却是“创业管理”,“学生们还不知道创业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市场是什么情况,就先教管理了”;另一种,将一部分学生拉出来专门成立创业班,专门培养外来企业家,“这样也不对,创业应当是通识课程”。
暨南大学创业学院院长张耀辉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从1999年开始就从事电子商务创意创业人才的培养,10多年来,他认为现在是中国开展创业教育外部环境最好的时候,“但有些‘用力过猛’”。
以风风火火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为例,投资人们四处寻找类似概念的企业,找到一个项目就包装概念冲击上市。“这样做容易起泡沫。”他说,2000年时美国互联网经济泡沫,纳斯达克股指从4000点跌落至1000点,此后,经受住考验的互联网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互联网+’战略是正确的,但泡沫应该挤掉”。
现在的情况是,学校拼命挖掘学生创业项目、教师创业项目,举办各种创业大赛,邀请企业家来当评委,“准备一堆项目,让企业挑”。而在“准备项目”的过程中,张耀辉觉得,会扼杀一些真正有创意的好项目,“老师做初期筛选的标准,就是‘可行性’,搞得学生们战战兢兢地迎合。但实际上,真正有创意、有创新的项目,哪会一开始就赚钱?”
让学生学点真本事,顺手拿个文凭
一些现象,正在改变传统的大学教育。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讲席教授贺小刚对此感触颇深,“温州的一个老板,曾跟我说,给学校300万元,不要文凭、不要学历、不要学籍,就送孩子来学点本事。”还有一个浙江商人,在孩子考上一本院校的情况下,执意要把孩子送去义乌工商学院“学点本事”。
创业教育的核心,恰恰正应该是让学生“学点真本事”。沪江网总经理于杰认为,教育就应该“让学生学到真本事,顺手拿个文凭”。
“2014年是教改元年,诞生了一大批应用型大学。这些学校以后可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让校长当CEO,让学生选导师,让导师选校长。”于杰认为,学校首要的工作应该是让学生学到真本事,然后再谈创业教育、创业思维。
半年前,沪江网与河南一所中专合作开办了中原电商学院,于杰说,这个学院招收的都是一群“被遗忘的孩子”,“招生标准只有3条,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网游。”这所学院的授课方式,就是“网校”,来自上海的1000名创业者通过网络来给这些学生授课。6个月后,所有学生百分之百就业。
今年暑假,离开校园6年的80后创业者曹一纯,报名参加了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的“匡时班”,他准备开发一款帮助用户尽快找到电动车停车位的APP。读过在职MBA的他认为,“匡时班”上的师资配置已经达到“EMBA级”,“除了惯常的课程教育产品,还为学员创业项目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包括对接投资机构与孵化平台”。
前不久,他刚刚借用创业学院的停车场路演了自己的充电共享系统。
据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介绍,创业学院最重要的工作是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和创业创新精神培育,打造一个创业教育的良性生态。与清华等高校的技术创业培养模式不同,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匡时班主要的培养方向是现代服务业方向的创业精英。创业学院目前还开设“创业评论”杂志,未来也会考虑设立创业基金、开拓创业管理线上课程、打造一个4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并持续举办全国创业学院院长论坛。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匡时班”随时都有PK的环境。在这个班里,如果你想与阿里巴巴高管或者其他创业导师“共进午餐”,就必须进行路演PK,谁拿到模拟投资最多,谁就能获得与企业界大腕儿对话的机会。
在匡时班,随时有媒体的互动交流,因为新时期的创业者如果没有学会有效与媒体沟通应对,就很难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推动新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