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青春病”,当然是指多发生于青春期的病,最常见的青春心理病一是自卑,二是自负,三是社交焦虑或恐惧,四是当众发言紧张。我这里说的“大人们得了青春病”是指不少大人患了挺严重的“自卑”。
自卑通常是年轻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年轻,不清楚自己的可能性和潜能,不知道自己在人群和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此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高估别人低估自己,所以需要随大流以获得安全感。而成年人已经基本走出了人生中情绪起伏最大的时期,被各种生活现实所环绕,也已经知道了自身的局限性,因此通常只把别人的评价当客观参照。所以过了青春期还仍然过度自卑的情况很少发生。
可是现在身边出了怪现象:好多大人似乎都得了自卑症。
这话怎么讲?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少大人跟着小孩儿的潮流跑。今天小孩儿那边流行什么,明天甚至今天晚上大人这边就流行什么,你看看那些被很多大人说得溜溜的花样翻新的网络流行语甚至脏话,种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就这样随着大人们登堂入室。我所说的这部分大人,主要是指某些35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或者缺乏可以立身的一技之长,你看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有几个跟在年轻人后面追风,如果他们要学习什么先进的东西,那纯然是因为他们自己想学。他们或者是在与自家孩子的沟通中出现问题,或者是面对高科技所带来的迅猛变化内心很恐慌。总之多重原因之下,他们深感其地位被威胁,有很强的不安全感,于是努力想要逞能,以便跟上年轻人的步伐,其结果往往是作出错误的决策:不是扬长避短,而是尽可能想要做到取长补短,到后来就越来越短,失去定力,更让年轻人看不上。
那么多各行各业的大人,不怕被人用最难堪的话形容,也不怕用最不雅的词自嘲,唯独怕被别人说成“OUT”了,好像一旦被贴上“OUT”的标签,自己的整个人生就已进入尾声,就会被归入为社会所排斥的一类。没有人强迫,没有外在的驱动,完全是自觉自愿甚至是兴高采烈地,90后甚至00后的小孩儿玩到哪儿,大人就跟到哪儿,不假思索、毫不迟疑。
一个正常社会的进步是以主流文化为主的,亚文化尤其是年轻人的亚文化大部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大浪淘沙,年轻人亚文化中值得保留的部分会留下来。可是现在,那么多成年人的自卑和无主见使得主流文化被强烈地冲击,社会进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被忽视、被浪费甚至被抛弃,大人们也因此出现集体幼稚化的倾向。
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多重因素决定的,而造成当下状况的最主要原因:一是成年人自身缺乏文化自信与个人自信;二是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很多成年人丧失自信,从而变得缺乏定力与底气;三是文化认同危机使然——前些年几乎什么都是外国的好,现在对自己的文化则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四是缺乏独立思考与主见。
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面对高科技的冲击,会充分运用这个趋势去推进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发扬我们的文化。正因此,在适应互联网潮流的同时,捍卫文化与传统中美好与有价值的部分,让喜欢创意的年轻人无论怎样花样翻新,也始终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文化根基。
在整个社会蜂拥追赶潮流的时代,我们需要拥有多些再多些既能够对新世界开放,同时又不怕“OUT”的勇于坚持文化与传统的成年人,需要成熟、健康、有定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互联网冲击下成年人的定力与自信同样意义重大。成年人肯向年轻人学习是开放的表现,是社会与个人进化的表现,只是成年人需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同时也需要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在向互联网时代开放的同时要知道,尽管潜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而人不具备无条件尝试的可能。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体现生命的价值,就要尽可能在自己的优势潜能上作努力。也就是要尽可能地扬长避短,尽可能充分发掘自己的优势潜能。
大多数成年人的优势潜能,在于代代相传的社会文化与人生经验,因此,一个成年人除了他本专业多年的研究与经验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他整个人生过程中继承与积累起来的文化资源与生活智慧。
这个世界中越懂得利用经验和资源、越懂得站在别人肩上的人,越有发展的前途和后劲,而作为过去与未来之桥梁的成年人,正是在这点上——在向年轻人提供历史、文化与经验的资源上——可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