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助青年学子圆梦的“幕后英雄”

——全国学联二十五大以来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黄丹羽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22日   03 版)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5年来,各级学联组织积极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健康时尚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营养剂”

    东北林业大学的蔡胤凝曾经是个“小胖子”,如今已经混进了“微胖界”。他把自己的减肥成绩归功于“三走”活动。作为学校“三走”活动的负责人,他笑称自己就是“活动成果的最好证明”。

    为了“拯救”每天“宅”在寝室的“低头族”,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和拼搏精神,2014年,全国学联和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开展了“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活动,迄今已有2300余所高校开展了62万余场活动,吸引6800余万人次学生参与。

    如果说校园是立德树人的沃土,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是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剂”。

    5年来,各级学联组织坚持开展文化讲堂、经典诵读等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015年,全国学联推出了第一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通过国学达人挑战赛、优秀国学学生社团和国学教育微视频评选等活动,打造校园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等传统工作项目得以进一步普及深化,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向上向善”微电影大赛等新的品牌活动也根据学生需要应运而生。

    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作为大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品牌,5年来,“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超过30万支团队、2500余万名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走进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同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学联组织与时俱进地开创了“新疆学子百村行”“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井冈情·中国梦”“天翼”智慧城镇调研计划和“紫光阁”实习计划等一系列专项活动,使社会实践更具针对性和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志愿服务成为校园“新时尚”,各级学联借势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工作。从上海世博会上20万名“小白菜”“小蓝莓”,到南京青奥会中两万多名“小青柠”,学生志愿者用他们的付出和汗水向全世界展现了当代中国学生的风采;从鲁甸地震灾区的忘我奉献,到日常敬老助残的爱心接力,学生志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当代中国学生的社会责任。5年来,有8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大学生西部基层建功计划”,在西部基层一线敬业奉献、锻炼成长。6320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19个省257个贫困县传播新知、洒下汗水、种下希望。

    “互联网+”新模式,适应青年新常态

    一次到国外名校访问的经历,让吉林大学的研究生兼校学联指导老师张天译深有感触。看到名校校园里紧张、浓厚的学习氛围,再想起自己身边那些“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同学,他坐不住了。

    为了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张天译研发出全国高校首款励志新媒体公众平台“同学,还睡呀”,这个平台除了有“早起签到”功能外,还设有“1分钟讲堂”、“正能量站”以及校内信息发布等板块。

    运行一周后,张天译欣喜地发现,“很多同学都抢着成为第一个签到的人”。

    如今,网络化生存成为青年学生的“新常态”。为此,学联组织从阵地、活动、队伍建设3个方面入手,积极打造“互联网+”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1万多个微信、微博平台构建了学联学生会的新媒体平台矩阵,“粉丝”和受众已超过8000万。“同学,还睡呀”、“超级课程表”等2000多个校园APP服务了1500多万同学。校园内,学联学生会的“网上门店”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新媒体平台,实现了学联“扁平化”,提升了学联的开放性,既是组织动员学生的渠道,也是服务引导学生的载体。

    2014年,全国学联发起“千万青少年光盘行动微博接力”活动,上线4小时便登上新浪微博话题榜,并连续多周蝉联公益榜冠军。此外,学联还组织“燃情冰雪·助力申奥”“青春当奋斗·践行中国梦”“学习天天见”“护苗行动”“阳光跟帖行动”等线上活动,吸引数亿人次参与。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上充斥的负面信息也会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学联组织号召广大学生依法、文明、理性上网,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争当中国好网民。在学联的动员下,400多万名大学生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和网络宣传员,积极参与“清朗网络·青年力量”“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争做文明守法好网民”等网络文明志愿行动,自觉承担起维护网络舆论秩序的责任,成为弘扬网络正能量的中坚力量,为驱散“网络雾霾”,清朗网络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

    顺创新潮流而动,为创业保驾护航

    今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郑龙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和导师共同创办了一家大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公司。郑龙说:“回国后,我全力以赴参加‘创青春’大赛,从参加华中科大的选拔赛,角逐湖北省赛获得金奖,再到入围全国总决赛。这个比赛不仅让我收获了湖北省国资委和海康卫视两个合作伙伴,一些知名风投机构负责人还帮我完善公司的创业计划,让公司发展更加成熟。”

    郑龙提到的“创青春”大赛,其前身是创办于1999年、已举办过8次赛事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014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为了更加积极地引导和支持青年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让校园中更多的“郑龙”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共青团中央联合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共同主办了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并着力将其打造成权威性高、影响面广、带动力大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展示交流孵化平台。32个省、1000余所高校、10万余个项目、数百万大学生、8.62亿元意向性风险投资……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同时,“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也在深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2014年,大赛首次把职业学校纳入,为高职、中职学生更好展示自我搭建舞台、提供机会;2015年即将举办的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将首次由香港与内地院校联办。

    2004年,在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其亲属根据小平同志遗愿,捐出其生前全部稿费设立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2010年以来,400名同学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00个大学生团队被命名为“小平科技创新团队”,50个地市开展了科技创新示范竞赛,13所中小学建成了“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

    5年来,学联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KAB项目不断普及,目前已覆盖1400多所高校,培训6820名专业讲师,吸引200多万大学生直接参加相应课程学习。“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你圆梦——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计划”等工作持续推进,27个省份已建立省级大学生创业基地,吸引了9718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1664所高校建立了校级大学生创业基地,吸引32928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

    插上信仰的翅膀,共圆中国梦

    2014年“五四”期间,各地高校团组织在微博、微信平台上掀起了一股“取经”旋风。#共话取经路#、#八字真经与我的未来#等线上活动层出不穷。同时,线下的“取经”行动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南京师范大学学生设计了“习大大名言摘录”系列漫画和书签,河北农业大学的学生社团举办学“习”心得文艺作品展示月,重庆大学学生开发了学习“八字真经”系列手机游戏软件。

    这股“取经”旋风,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要求。全国学联第一时间向广大学生发出了开展“四进四信”、学习“八字真经”的号召,得到各地各校的积极响应。

    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组建青年教师宣讲团、大学生骨干宣讲团等,深入学生深度解读“八字真经”。南京农业大学围绕如何讲授“八字真经”,对全校100多名团学骨干进行专门培训。西南大学学生理论宣讲团在校内广场开设“八字真经”微讲堂,邀请同学观看《五四!五四!》等视频短片。“习大大的重要讲话不再是与我们不相干的文字、口号,而是有温度、有深度、与我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话语。”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万千同学感慨道。

    5年来,各级学联组织始终坚持以学习总书记讲话为核心,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开展了“与信仰对话”、“与人生对话”、“彩虹人生”、“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主题教育活动,让7800多万名学生通过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活动广泛走进校园,身边榜样的成长历程和感人的奋斗故事,感染激励着同学们不断前行。

    在广泛开展活动的同时,以培养学生骨干为着力点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不断提档升级,全国、省、校三级培养体系日益健全,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培养手段日趋多元。5年来,共有200万名大学生在这所大学校里接受理论熏陶和实践历练,既有效锻炼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又发挥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各级学联组织在满足学生内在精神成长需求的同时,不断夯实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山东省环保厅为临沂“铁腕治污”点赞
邢二朋:用朴实初心铸就不屈人生
湖北举办鄂博两地青少年科技体验活动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
中新关系正迈入全面合作新时期
协同挺进深水区 攻坚敢啃硬骨头
助青年学子圆梦的“幕后英雄”
28岁藏族大学生村官牺牲在抗洪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