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思客观察

孩子们怎么了 我们该怎么办

顾严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27日   02 版)

    编者按    

    近来,校园暴力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校园暴力犯罪发生次数虽不是很多,但危害严重。

    广义上的校园暴力包括校园暴力犯罪和校园欺凌。我们平时所说的校园暴力多是狭义上的校园暴力即校园欺凌,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合理辐射地域,由校内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

    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关在黑屋子里暴力殴打,并用香烟头烫伤小孩;云南一女生被6名女子殴打并强行拍裸照上传;江西省永新县多名初中生模样的女孩对着另一名跪着的女孩连扇耳光,不时用脚踹其身体,殴打时间长达5分钟;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一名女孩遭3名女初中生扒光羞辱;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洛杉矶遭同伴绑架暴力凌辱……

    校园暴力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和气愤。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者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花季少年的这等嚣张和无所谓,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现在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我们对此该怎么办?


    近来频发的青少年暴力事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比事件爆发频度更令人不安的,是暴力程度的升级。江西永新、广西合浦、陕西商洛和汉中相继发生的女生群殴同学事件、浙江庆元男童遭围殴事件、河南商城数百中学生赤膊混战视频事件……虽然是一个个个案,却让成年人都觉得心有余悸。

    社会模仿说? 认知缺陷说?

    欲解其惑,必究其因。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解释,最流行的是“社会模仿说”。网络上、电视中、影院里,充斥着各种以暴力为噱头的信息、剧集、大片,线上线下的电子游戏也是打打杀杀。青少年还没有成年,还是孩子,孩子的天性之一就是模仿。在一个暴力现象不时出现的环境中,青少年的行为很难不受影响。

    社会模仿说仅仅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但它并不充分。为什么在耳濡目染暴力的青少年中,只有少数孩子实施了类似的行为?“认知缺陷说”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青少年是儿童期和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们尽管生理上日趋成熟,但心理上仍然稚嫩,认知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全。那些能够意识到暴力行为会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社会产生坏结果的孩子,通常不会付诸暴力。而意识不到暴力行为的后果、或是不能准确估计其危害性的孩子,往往容易成为暴力的使用者。现代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以没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为对照组,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受损。把欺负别人当作一种游戏,参与者和围观者都认为自身在扮演某种有趣的角色,对暴力不以为惧反以为乐,即所谓“玩暴力”的现象,实际上是社会模仿与认知缺陷的混合物。

    更严重的问题是,明知暴力有害还要施以暴力,这就超出了“认知缺陷说”解释的范围,需要“心理扭曲说”来阐释。比如,6月22日发生在江西永新的群殴女生事件,9人对两人的殴打,先是在县中心广场一处巷子里,由于受到一位成年女性制止,后转移到金鼎大厦的楼顶天台上继续进行。可见,实施暴力的9人,明显存在主观故意,就是要对被打的两人特别是其中1人造成伤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感情用事,行为不理性的背后,往往都是心理不成熟,甚至是人格缺陷和心理扭曲在作祟。

    是什么导致了孩子心理扭曲

    一种解释是“教育失职说”。因为没有被教育好,所以青少年不清楚暴力是多么不好的行为,或者明知不好却偏要“学坏”。挨板子的,有时是学校教育,有时是家庭教育。家长们在控诉,学校不好好教育孩子。老师们在辩解,家长没有履行好责任。控辩双方的陈词一摆上台面,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出,两方面的原因恐怕都有,二者之间更没有良性地沟通与合作。

    另一种解释,是“防线失守说”。道德失守,社会上充斥着的一些负能量,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而舆论失守,有的媒体对问题少年和“坏孩子”过于宽容,总拿未成年当理由来进行无过错辩护。所以,形不成警示和震慑作用。

    毋庸讳言,开车时的路怒,地铁里的推搡,任何队伍中的插队者,中国式过马路……更不用提那些动辄以拳脚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成年人的行为何以能对孩子成功地说教?

    如果在家里,家长不只关心成绩;在学校,老师不只盯着考试和升学;在社区,邻里氛围相互信任、和睦友爱;在网络上,少一点暴力渲染;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少一些粗暴极端;在初犯轻错后,通过强制性的社区服务和心理干预等方式,孩子在得到惩戒的同时获得帮助和正面激励;在铸成大错后,不论是谁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这些情境成真,青少年暴力事件一定会显著地减少。

    教育重心的调整、社工队伍的培育、传媒产品的分级、心理干预的常态化、行为矫正的强制化等一系列措施,也需要同步推进。尽管任重道远,但我们决不能以此为借口慢吞吞地拖延哪怕一分钟,因为那耽误掉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我们孩子的成长和我们国家的未来。

破解校园暴力之殇
莫让校园暴力成为“关注暴力”
孩子们怎么了 我们该怎么办
跳出校园看校园暴力
反校园欺凌要用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