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总投资25.42亿元的南京麒麟有轨电车,原计划2014年8月开通,到现在仍没见动静,丛生的杂草已将部分轨道淹没。(澎湃新闻网7月27日)
麒麟有轨电车的命运与曾任南京市市长的季建业息息相关,2010年,季建业在当选南京市长后不久,便主导推进了位于东郊的麒麟地区板块的大开发,建设科技创新园,作为解决出行问题的配套工程,有轨电车便应运而生。还没等到有轨电车开通,季建业就落马了,麒麟有轨电车项目也随之停摆。
这样的例子很老套,所谓“地以人传”,一些地方公共工程的建设往往与主政者的起落有关。在长官意志下,乘兴而立,败兴而停,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在“一任市长一张蓝图”的语境下,官员落马,工程下马,成了常见现象。之前就有报道称,季建业力推的全城雨污分流工程,在其落马后,短短几天之内相继“停工”。吕梁市原市长丁雪峰的吕梁新城项目、太原市原市委书记申维辰的龙潭片区改造工程、广州市原市委书记万庆良的南沙新区项目,也都陷入这种“人去政息”的境地。
无论前任还是现任,干事创业的驱动力应以民生为本,打基础利长远,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群众得实惠,功成不必在我,如果一张蓝图抓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就不会有这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今非昔比。人非物亦非的苍凉,是一种畸形政绩观的投射。有的项目,本身就是形象工程、拍脑袋工程,没经过科学的民主决策程序,强行上马后必然难以为继。
有的虽是民生工程,也夹带有急功近利的政绩思维与领导个人私利,好事就难以办好。比如,南京的雨污分流项目,虽是大势所趋的美事一桩,“从官方数据来看,治污效果明显,处理厂也如愿忙起来了。”但由于急于求成,在没有大面积征集民意的情况下,遍地开花满城挖,“处处都是工地、条条道路都堵车”,曾让南京市民怨声载道。有轨电车因其不会排放废气,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交通工具,载客量远远超过普通公交车,但该工程的拆迁问题多、需要审批的手续繁多,同样难以一蹴而就,缺少外部的强力推动就只能停滞不前了。
有轨电车这类项目的驱动力不应是政绩,而是科学民主的民生决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这样才不会因人废事,才能避免“李市长挖,王市长填,张市长来了不知怎么圆”的尴尬。山西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坚持植树造林,将“不毛之地”改造成山青水秀、满目葱茏的“塞上绿洲”,“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成了“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靠的就是方向对路不折腾,为民造福的驱动力源源不断,不管谁来主政,都会被这种惯性和“以民为本”的第一推动力推着往前走,这才是惠民工程的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