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娱乐圈明星和备受年轻人追捧的12星座,属于科学研究范畴的“真星”反倒一向不太引人注目。
直到北京时间7月24日零点,NASA(美国宇航局)召开发布会,推出新发现的行星“开普勒-452b”。这颗“星”的光芒一时盖过了地上的全部明星。
NASA官网发文称:“这是找寻第二地球之路上的新里程碑。”BBC、《卫报》等媒体更是急不可耐地用上了“地球2.0”的说法。
地球村的村民不淡定了:房奴盘算着“新星”开发对地球房价的影响,单身者憧憬那里存在自己的另一半,敏感的高中生哭诉高考又有了新热点,还有“爱村人士”严正声明:没有Wi-Fi,我哪也不去。
拨开这层热闹,我们真的了解开普勒-452b吗?
关于它的一切还是一堆枯燥的数字:位于1400光年以外,公转周期为385天,直径是地球的1.59倍,年龄约为60亿岁。
至于它有没有大气层、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岩石星球,存不存在生命,我们“还不清楚”。
但NASA就是有本事,把缺失多项关键参数的行星开普勒-452b,打造成“地球大表哥”和“宇宙中另一个我”,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毯星”一颗——总走红毯,曝光率高,没啥真料。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介绍,NASA的这种高调,有“给美国政府和纳税人一个交代”的意思:“我们也要开成果总结会,但更多是从上往下发布。NASA则要面对3种对象,美国政府、国会和普通的公众。”
作为一个国家机构,NASA的研究经费是由美国国会在制定预算时拨给的,而“负责发钱”的国会又要遵循钱的正主——纳税人的意愿。这回发现“地球表哥”的“开普勒计划”于2001年正式立项,在2009年发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至今,6亿美元花出去了,NASA得回答,这些钱产生了什么价值。
事实证明,“明星经纪人”NASA把“高调”进行科学传播的各项本事玩儿得转转的。
7月23日下午,它通过官网向社交媒体喊话:你们排排坐,我有大新闻,零点见!做足了暖场工夫。
待发布会召开,它文图并茂:一手抛出“找寻另一个地球”概念,一手流出地球和开普勒-452b艺术对比照。此图后来传遍网络,一眼胜万言。
此前,NASA就曾成功推“星”上头条。7月14日,“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从预告直播到社交网络“上图”,NASA让离地球超过40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约等于1.5亿公里)的新视野号和冥王星,成了最接地气的大明星。
被“星闻”轰炸过后,人们不免吐槽:“好像被忽悠了!”
但不应被忽略的是,这条“大新闻”是科学家两年多精细探测的结果。
事实上,不论是开普勒-452b,还是此次一同公布的其他11颗类地行星,都是在2013年5月前被观测到的。那时,升空不到4年的开普勒望远镜,4个反应轮坏了俩,但它必须同时调动其中3个才能长时间对准固定区域的星空,以发现公转周期较长的、类似地球的行星。同年8月,NASA宣布放弃修复开普勒望远镜的反应轮。开普勒望远镜的主要科研目的也将作调整。
两年后的今天,我们见到开普勒-452b,因为在登上“地球2.0”的热闹山峰前,科学家已经经历了数据分析和天文观测幽寂山谷里的长途跋涉。
在负责处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回传数据的艾姆斯中心机房里,在亚利桑那州的霍普金斯山,在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天文台……科学家埋首海量数据,投身日复一日的观测,一步一步验证开普勒-452b的存在和属性。“地球大表哥”的消息这才得以穿越1400光年,直触我们敏感的神经。
此外,开普勒计划一开始就旨在搜寻系外类地行星,探测生命乃至文明在宇宙中存在的几率。“外星人”概念一出,地球人的眼球向来都是齐刷刷地被吸引。眼下,虽然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提前“瘫痪”,但开普勒-452b或许不会是这项计划的最终成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波罗计划的数据现在还在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积累的海量数据至少够科学界再用10到20年,还会有新的发现。”郑永春说。
对那些热爱星空,或热衷“大新闻”的人们来说,一个好消息是,在今年10月1日即将开始的美国2016财年中,NASA的预算将达到185亿美元,比2015年提高了4.5%。
明年,让“头条”被“星光”照耀得更闪亮些吧!
程曼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