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417万人,贫困面19.8%,在甘肃,这是一组让全省干部群众心头沉甸甸的数据。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介绍基本省情时说。
这次会议上,甘肃决定将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最大限度地整合好、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精准脱贫大决战。
在扶贫开发的战场上,甘肃各级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力量,积极投身到新的历史时期下的贫困攻坚战中,再现了新一代西部青年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新风貌。
全面推进“双联”,构建点线面扶贫新格局
2012年年初,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以下简称“双联”)行动,以全省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为重点,全省数十万名干部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全省数十万的特困户。
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双联”和精准扶贫的安排部署,团甘肃省委着力构建“点”“线”“面”立体结合的“双联”和扶贫工作格局:在“点”上做精,突出抓好团甘肃省委5个双联村和团市县委106个双联村的帮扶工作;在“线”上做实,发挥组织化优势,全面推动团组织整合系统资源、整体联动;在“面”上做广,发挥社会化动员优势,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双联”行动。
“着眼破解双联村发展缺人才、创业缺资金、致富缺技术、销售缺市场、民生建设缺项目等现实困难,整合团属资源,发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人才、资金、技术、市场、项目5个‘双联’,是全省团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主要工作载体。”团甘肃省委书记陶军锋说。
地方要脱贫,人才须先行。为强化人力保障,团组织重点推进“中国梦·陇原情——学子返乡”活动,大力营造学子返乡创业的氛围。团甘肃省委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进行“学子返乡”宣传,引导更多有志甘肃学子毕业后留在甘肃、扎根基层、建设陇原;同时,召开“精准扶贫·青年在行动”推进会,选树一批“学子返乡”优秀典型,传播榜样的力量,引导和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返乡创业,参与精准扶贫。
团干部在基层调研中了解到,青年创业普遍面临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针对农村青年创业难,贷款负担重的问题,团甘肃省委积极协调和中国农业银行甘肃分行签订了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农业银行以“双联”惠农贷款为主,连续5年每年安排10亿元信贷额度,用于扶持两万名农村青年,以及团甘肃省委推荐的200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获得无息贷款。
此外,全省团组织广泛整合团属资源和品牌项目,集中优势开展捐资助学、关心关爱、医疗卫生、图书捐赠等各类帮扶活动,帮助贫困村增强发展后劲。
目前,全省团系统协调“双联”帮扶项目113个,项目金额4477.23万元,帮办实事好事466件。在团甘肃省委呈报的《共青团助力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报告》上,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作出批示,对团组织积极参与精准扶贫表示充分肯定。
“一村一电”工程带动乡村青年发展致富
不久前,天祝县西大滩乡马场村小学“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村里年轻人聚在一起学习电商知识,这在山大沟深的马场村,还是件稀罕事。
马场村是团甘肃省委”双联”帮扶村之一,近年来,农闲时节开展电商培训成为团甘肃省委帮助农村青年发展致富的抓手之一。
经过几天的系统学习,村民卢吉浩大有所获,“这个讲座很及时,也很实用,让我大开眼界,没想到家门口的特产不出村就能卖出去,我打算办一个网店,卖我们的白牦牛肉。”他说。
参加培训组织工作的团天祝县委书记许娜介绍,天祝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优质的土特产都销不出去,部分农村青年有开网店的想法,但受困于缺乏技术,“团组织组织电商培训,定将为农村青年创业打开一个新渠道”,她认为。
这在创业青年杨胜强身上得到了印证。
从2011年开始,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咀头村的青年村医杨胜强就转行搞起了畜牧养殖,他的事业越做越大,羊出栏率越来越高。以往,他的羊都在周边出售,因品质好供不应求,可自去年以来,羊肉价格猛跌,如何将羊卖出去成了摆在他面前的大难题。
去年6月,在团甘肃省委组织的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培训上,杨胜强接受了电子商务的系统培训,“脑洞”大开,“才意识到互联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商机”。他和培训导师王雪莲建立了联系,并请她作为电子商务发展顾问,经过先期试运营及临夏州周边经济发展现状的调研,合伙启动了电子商务扩展计划,着力打造线上和线下两个销售渠道。
如今,杨胜强成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他还打算开展面向临夏州的电子商务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电子商务之中,打造临夏州电商人才库和产业集群。
近年来,团甘肃省委全面推动团组织整合资源、整体联动、聚焦发力,创新开展了“一村一电”工程,为引导农村青年就地返乡创业,开展精准扶贫注入了新活力。
结合“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培养计划,甘肃各级团组织实施了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电子商务培训,举办省市县电子商务培训班450期,累计培训19029人。
位于甘肃东南部的陇南市长期受限于山区的区位劣势,守着绿水青山,却无法转化为金山银山。为了让陇南的名优农产品突破大山的围困,致富山区群众,2014年年初,陇南提出在全市集中推进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
团陇南市委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这一全市中心工作,以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促进青年创业的有效工作载体,大胆探索,突出“六抓六帮”,鼓励、扶持、帮助青年开办网店。一年多来,通过电子商务带动170264名青年实现就业创业,2014年全市农村电子商务销售总额达13.08亿元。
创新工作模式,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
如何通过工作方式创新,开展富有成效的精准扶贫,也成为近年来团甘肃省委探索的重点。
2013年4月,团甘肃省委宣传部利用官方微博平台发起了“一元抗旱微公益爱心行动”的倡议,号召全省青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旱区群众生产生活。倡议发出后,很快就得到了全省广大青年、社会爱心组织以及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共筹到爱心资金110万元。
经团甘肃省委党组研究批准,在全省干旱情况较严重的地区通过层层筛选,启动实施了11个“一元抗旱”微公益爱心项目。这些项目由公益项目先期拨付了一半资金,在基层团委的监督下开展工程建设,待项目工程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剩余款项。目前,10个项目已施工完成,通过验收。
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牌楼村是一个靠林果业吃饭的小村庄,一段时期以来,当地兴修水利,引来葫芦河的水灌溉农田,可牌楼村的农田离干渠较远,一些地方灌溉没有覆盖到,农民只能望水兴叹,离干渠近的地方,也有支渠,可都是土渠,渠水渗漏严重,农民的灌溉成本随之增加。
“一元抗旱微公益爱心行动”开展后,牌楼村的灌溉水渠项目得到了此次行动的支持,由公益项目提供10万元资金,兴修了一条用于苹果园灌溉的“青年渠”。
自从有了“青年渠”,牌楼村及周边村子苹果园的灌溉不但有了保障,成本也明显降低。“好处是看得见的,没法完全算经济账。”在牌楼村村主任靳小周看来,一条水渠不仅仅解决了苹果园的灌溉,也让村子里的老少有了奔头。
“以前,灌溉上不去,苹果收成不好,年轻人还得出去打工去挣钱,如今,苹果收成好了,老年人经营果园,年轻人则成了苹果经纪人,苹果销售的物流、包装、批发零售等环节都能赚钱,村民收入一下提高了很多,村里人气也旺了。”靳小周说。
“通过团的工作创新,我们探索了一条共青团参与精准扶贫能为可为的新途径,虽然项目金额不大,但通过精准实施,确保发挥最大效应,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一元微公益”项目策划者、团甘肃省委宣传部长王敬红说。
本报记者 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