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拉响的时候,百灵鸟唱起歌来。亲人们哪欢聚的时候,诉说我久别的情怀……”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嘎鲁图镇的呼热胡社区,每天下午都能听到悠扬的马头琴声。
“其实,一开始我啥都不会,就是从小喜欢,后来社区里免费培训,我就坚持每天过来练,现在挺有感觉的,一拉起琴心就敞亮了,烦心事都不想了。”60多岁的老人崔红英高兴地说,她每天坚持到社区接受免费的马头琴培训,仿佛有“回家”的感觉。
马头琴在素有“鄂尔多斯歌舞之乡”美誉的乌审旗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唱歌跳舞时,马头琴是必不可少的乐器。在乌审旗,“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会拉马头琴”,不论行走在大街上或是草场牧区,到处可见背着大大小小马头琴的行人,他们有的还是马头琴“文化沙龙”的常客。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地处鄂尔多斯市西南部毛乌素沙漠腹地,东南与陕西榆林市接壤,是自治区南下北进的重要通道,享有自治区“南大门”的称誉。全旗总人口12.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0%,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马头琴被誉为“草原钢琴”,蒙古语称“绰尔”,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通过独特的造型和两束马尾弦(古代马头琴均用马尾制弦)如影随形地表达草原游牧民族的情感世界,奏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天地的动听旋律。蒙古族人民形容它的声音为“天籁之音”。
近年来,随着乌审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以往看电视、打牌等简单的文化娱乐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当地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的引导下,马头琴文化渐渐融入到乌审旗基层群众文化的血脉里。
为提高群众学习马头琴的积极性,乌审旗政府对集中学习拉马头琴的农牧民,每人每天给相应的误工补助。从2010年起,马头琴进入乌审旗各学校的教学课程。全旗的中小学生,每周都有一节马头琴音乐课,由乐团的专业老师教学。
乌审旗政府将马头琴文化建设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800多万元,免费发放马头琴7100多把,组建了乌审旗马头琴乐团。目前,全旗注册成立了“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和9个当地马头琴文化协会;组建了64支“马头琴文化独贵龙”,拥有成员1500多人;登记备案马头琴文化户3000户。
2014年5月28日晚,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亮相国家大剧院,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感染和震撼了全场观众。
“马头琴文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对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民族凝聚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创造能力有积极作用。”乌审旗旗委书记牧人说。
7月24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乌审旗马头琴博物馆看到,馆内陈列了从不同地区征集来的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名称的108把马头琴。其中最古老的是来自科尔沁地区的几把古旧“潮尔”,最珍贵的是马头琴大师色拉西用过的一把旧式马头琴,最奇特的是一把通体彩绘的马头琴。
据乌审旗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中国马头琴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马头琴博物馆”目前已在乌审旗落地,当地还引进马头琴制作企业4家,旗内马头琴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把以上。
“政府很扶持,群众也很重视,我们的生意就好做,利润也可观。”来自通辽市的安定、文峰两兄弟在乌审旗的嘎鲁图镇开了一家马头琴加工厂。2009年,兄弟俩通过招商来乌审旗创业,第二年一年就卖了2000多把琴,赢利五六十万元,是他们在呼和浩特时的20多倍,这坚定了他们扎根乌审旗创业决心。
“我们正在抓紧排练,在8月9日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乌审旗千人马头琴将表演第一个节目《万马奔腾》,期待这一天的到来。”41岁的马头琴师金海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