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8月0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广西蒙山“草根法官”:

“心中始终装有群众”

通讯员 桂西 本报记者 谢洋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8月07日   07 版)

    “草根法官”向莫国章老人学瑶语。 桂西/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夏宜人民法庭辖区的夏宜、长坪两乡是梧州市仅有的两个瑶族乡,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左右,而且村庄大多地处深山之中,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同胞有了纠纷往往也不愿意上法庭。

    几年前,夏宜人民法庭成立后,通过开设流动法庭进行巡回办案,释放“草根智慧”,运用“枫桥经验”指导瑶乡特色审判,就地解决矛盾纠纷,“草根法官”们的足迹遍及辖区方圆390多平方公里。

    “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多次调解,我们的家庭就要破碎了。”近日,记者在跟随夏宜法庭的法官来到村民唐某家中进行回访时,唐某夫妻拉着法官的手感激地说。

    2012年5月,夏宜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妻子黄某向法庭递交了书面撤诉申请,和丈夫唐某一起高兴地离开。

    黄某与唐某经人介绍,于1984年登记结婚,生育一子一女。后来,黄某认为丈夫有赌博恶习,而且性格暴躁,双方产生了矛盾,唐某于2001年外出打工。2012年5月,黄某以夫妻分居已满十年、夫妻感情破裂为由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主办法官、夏宜人民法庭庭长温建松透过双方的争执,发现双方心里都对对方还有所牵挂,于是多次找到他们,劝说和好并对唐某加以教育。法官耐心的思想工作,唤起双方对家庭、孩子的温情,唐某表示愿意悔改,得到妻子的原谅,双方达成和好协议,分居10年的夫妻重新走到了一起。这也是该法庭挂牌成立以来受理的第一个案件。

    去年,夏宜法庭共受理民商案件68件,调结案件48件,可调案件结案率为76%。

    在瑶族“草根法官”看来,运用群众语言才能拉近法官与群众的距离。

    “莫老师,今天你有空吗,我们又到你家学瑶语来了……”2014年12月13日早上,在征求“瑶王”莫国章同意后,蒙山县人民法院夏宜人民法庭全庭干警再次到夏宜瑶族乡芦山村向当地人称“瑶王”的莫国章老人学习瑶族语言。

    “通过学习‘瑶话’,便于接待瑶胞群众,了解掌握当地民风民俗,进一步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加深同基层群众的感情,提高法官和干警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温建松介绍说,深入瑶乡开展群众工作,如果听不懂当地瑶族群众的语言,交流起来极不方便。

    看见法官来访,莫国章很高兴,端上了石崖茶,捧上了土米酒,唱起了瑶山歌:“太阳出来照瑶山咧,青山绿水换新装哟……”

    距县城31公里,地处瑶乡深处的芦山村有13个村民小组,人口1000多人。“这里与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六卜村一衣带水,其中东屯、田劳、万义、蓝屋、莫屋等村民小组的瑶胞平时相互之间来往都是用瑶话交流。”莫国章介绍说。在芦山,如果不熟悉瑶族语言、不理解当地各民族风俗习惯,法官的工作难度就会很大。

    “‘你好’瑶话叫‘梅隆’、女孩叫‘面希’、喝酒叫‘合丢’,一到十是伊、义、蒲、背、把、古、时儿、逸、图儿、折……”莫国章教起瑶话来很认真。

    法官和干警们也学习得很认真,一字一句地把莫国章的话记录在笔记本里,有些还用手机录了下来,方便回到单位进行复习。

    温建松说,开始先学一些简单的交流词语,等干警们有了基础,就可以利用当地瑶族群众生产、生活语言,结合审判实践中的法律术语、文明用语,瑶汉对照,在工作中应用。

    “夏宜法庭之所以在瑶胞心中有位置,是因为他们心中始终装有群众。”蒙山县人民法院院长张勇如此评价这群带着泥土芳香的“草根法官”。

相隔4000公里的爱心接力
“他们一家对我非常好”
“心中始终装有群众”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