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红牌”亮给学生,更亮给高校

王景烁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8月11日   04 版)

    麦可思研究院专家马妍指出,“红牌”“黄牌”专业诞生的背后,是毕业生人数远大于社会需求,学校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要求,以至于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局面同时发生。

    这透露出3个关键信息:一是,在供大于求的毕业人才市场,想要脱颖而出必须有过硬的个人能力;二是,在千篇一律的同专业同质化教学中,院系须有完善及特色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成才;其三,在形势不定且各区域存在差异的外部大环境下,高校设置专业不应与社会实际需求断层脱节。

    笔者通过与十多名“红牌”专业学生交流发现,他们中大部分人因为当初的信息不对称,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初入门对专业也不感兴趣,学习过程中习惯于按部就班、等待安排,难以将兴趣、特长及所学专业良好结合。而成功“逆袭”者,必不可少的是坚定明晰的目标规划,领先于同龄人的实践力和驾驭专业的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朱若霞总结指出,“纯文科”和“纯理科”专业比较容易挂“红牌”,这恰恰说明了“红牌”专业的特点,即专业对口的就业市场面较为狭窄,如果选择与专业关联度不大的工作,去当“万金油”,看似哪里都能派上用场,但口径太宽的话,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较难养成,“样样精通,样样稀松”。

    “红牌”专业的学生里也不乏佼佼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比“绿牌”专业毕业生更宽的就业选择空间。这些成功者能“杀出重围”,主要在于积极的自我完善。

    修行虽在个人,但还须师傅领进门。“红牌”并不只提醒学子,也为高校敲响了警钟。近年来,不少专家及人大代表强调,关注市场需求是高校设置专业的重中之重。

    市场是培养人才的输出方向,若两者错位,短期来看,大量青年无法实现个人成长成才,长期来看,单位、企业缺乏对口人才。这易形成恶性循环,挫伤学生、高校及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目前,市场需求的重要性虽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但高校践行起来却并非易事。行政决策起过多作用等都说明,高校专业设置的专业化调研工作远远不够。另外,高校参考的一些就业数据,往往是综合前两三年的情况发布的,有时也跟不上形势的变化。

    如果高校已经开设“红牌”专业,就应负责到底,对于在校学生应多加引导,组织经验交流会或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提早做职业规划。对于看重实践能力的专业,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实习,多与相关单位对接,拓宽学生实践渠道。

    当学生具备过硬的素质能力,高校拥有专业培养的综合实力,学科方向及规模与市场贴得更近,“红牌”将不再是受困的禁区。

就业市场给部分大学专业亮“红牌”
大学专业增减谁说了算
“红牌”专业学生如何突围
“红牌”亮给学生,更亮给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