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时间去健身房,却想健身,怎么办?渴望成功塑形,却百思不得要领,如何破?健身场地有限,不用器材,可行吗?
自从有了“在线教练”,韩阳的心变得踏实许多。
原本作为一名美食编辑,韩阳一个月有20天都在“吃大餐”的路上,加上刚生完孩子,更没有时间去健身房,眼看体重从104斤涨到了140斤,她的内心是崩溃的,“吃得多,动得少,发胖简直是工伤”。
通过“非练不可”App接受训练的50天时间里,她试吃了23家餐厅,却成功减重近20斤,工作减肥两不误,羡煞了一大圈业内同行。
这款在今年5月正式上线的健身App,设计的目标群体就是像韩阳这样没有时间去健身房,却有塑身欲望的“小白”。
随时随地练起来的健身体验
签约“非练不可”前,已有8年的教练生涯的张兴不知道什么是在线教练。兼做“在线教练”后,张兴最大的感受是,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了。
不在健身房上课的时候,张兴会花不少时间与自己“看不见的”学员通过微信进行沟通。
根据学员的目标和条件,他会为学员制定训练和饮食计划,督促学员完成并且反馈。更多时候,他是一个“暖男”,变着法子鼓励和激励学员坚持下去,达成目标。
“非练不可”团队为学员设计的动作都偏向于零器械,更多依赖人体自身的体重进行锻炼。一张瑜伽垫、一把椅子或者一根跳绳等随手可及的小器具,都可以被教练利用得淋漓尽致。这样就满足了不愿意或没时间去健身房的都市白领的基本需求。
在张兴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健身变得更加灵活和方便了——“学员可以随时随地动起来”。
作为激励,教练通常会组建社群,一群人相互监督打卡——三餐拍照,有氧和无氧运动拍视频回传。按时完成运动任务的学员,几乎可以在完成目标后拿到学费的全额返现。
共同的奋斗目标不仅让韩阳和小伙伴结下了特殊的友情,更让她形成了健康的饮食概念,养成了运动的习惯。
现在,不管在哪里吃大餐,韩阳都会小心地计算自己吃进肚子里的卡路里,学会把减重目标量化。
从5月上线至今,在“非练不可”接受培训的学员已超过1000人,累计甩脂10000斤以上,在“码农”等群体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站在风口的“互联网+体育”
来北京创业前,“非练不可”App创始人赵龙是年薪百万元的上市公司高管。工作之余,赵龙是个体育爱好者,喜欢跑步、游泳、瑜伽、滑雪等运动。
一次膝盖受伤后,赵龙到医院就诊。医生随手拿起片子问他:“这是你父亲的吗?”因为膝盖磨损的太厉害,这位医生判断患者的年龄在60岁以上。
这让注重运动的赵龙深受刺激,他意识到,只有运动热情不够,进行科学的训练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于是,在从事了10年“紧急又重要”的高强度工作以后,34岁的赵龙决定把脚步放慢,重新出发,开始一份“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业。
受“互联网+”创业潮的影响,赵龙把自己的奋斗目标瞄准了体育事业,以“互联网+体育”为自己的奋斗方向。
去年9月,凭着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人脉资源,赵龙幸运而又轻松地获得了几百万元的天使投资。第二天,赵龙就带着对互联网创业的一腔热情跑到了中关村3W咖啡馆招兵买马。
没有工作室,他就把咖啡馆当作办公场地,每天起大早,只为抢占咖啡馆里为数不多的大桌子——用来接待前来面试的求职者。
面试第4天,第一个录用者决定来入职的时候,赵龙突然慌了:他不知道该怎样跟他解释公司还没有注册、办公地点还没有。
令他欣慰的是,尽管一切都还没来得及筹备,在一个月内面试了200多名求职者之后,赵龙总算搞明白了什么是运营、什么是技术、什么是UI设计师,自己需要组建什么样的团队。
在 “非练不可”上线前,其实还有过两个尝试。
App“动脉”和“约教练”先后研发,前者可以理解为同城约运动,后者相当于帮用户找用户,打通了学员和教练之间的障碍。
必须基于大量用户才能活起来的“动脉”最终变成了一座“鬼城”,而“约教练”却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吸引了3000名用户,产生了滚雪球效应。
最终,“约教练”积攒下的3万用户和3000名教练资源为后来的“非练不可”打下了可观的人脉基础。“约教练”的用户反馈也再次验证了市场对于“在线健身”的需求。赵龙与其中资深的40名教练签订了合作协议,保障了“非练不可”的教练和课程资源,至今已积累了6万用户。
与同行的竞争是一场赛跑
“我们都知道现在面临的是什么,必须有新的资金注入,才能活过来,不然就会断粮。”3个月后,“非练不可”即将开始A轮融资,赵龙带着整个团队,开启了“拼命三郎模式”。每一位成员都清楚,达到50万用户的目标,还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为了提高用户满意度,赵龙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调研,分析学员的健身心理。针对一些质疑课程效果的声音,他承认在线指导健身的方式也依赖学员自身的配合程度和管理能力,但拒绝接受“课程不科学”“无法做到精确管理”这样的评价。
赵龙的自信一方面源于“非练不可”聘请的强大的教练队伍,其中不乏明星的私人教练,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选择的创业方向的自信——“数字自会说明一切”。
“非练不可”上线以来,训练营的管理方式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创新,正如赵龙从不相信创业有固定的可以复制的模式一样,他认为,富于变化本身就是互联网行业的特质。
当下,除了融资压力,来自同行业年轻创业者竞争的压力也是让赵龙保持危机意识的重要原因。
接触过的一些90后CEO,他们展现出来的对产品的完美追求、对潮流的敏锐感知、对节奏的把握能力等,都让赵龙自叹不如,甚至直言“有时候我感到绝望”。
赵龙把与同行的竞争当做一场赛跑,尽管自己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社会经验,但却没有赛过年轻创业者的胜算。但这也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在这场创业大潮里,他需要多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