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版: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8·15纪念特刊    上一版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8月1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看抗战大型网络调查报告显示:

80.4%受访者担心日本修宪威胁和平

96.2%受访者认为应牢记日本侵华历史

本报记者 黄冲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8月15日   08 版)
“中国青年看抗战”大型网络调查报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那场使中国伤亡了3500万人的全民抗战,在今天还发生着怎样的影响?今天,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青年一代,又怎么看待那段历史?他们希望中日关系有着怎样的未来?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腾讯网、今日头条App,共同开展“中国青年看抗战”大型网络调查。

    截至8月9日,共有5913人参与调查。其中,00后占2.4%,90后占 23.7%,80后占36.6%,70后占23.9%,60后占10.3%,50后占2.4%, 40后占0.4% 。5.7%的受访者学历为研究生,学历在大学专科或本科的占52.1%,27.4%的受访者学历为高中(含中专、中技)。

    82.3%受访者知道中国是二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作为一名老上海,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苏智良曾反复听父辈提起“外白渡桥”这个地名。日军侵华期间,日本兵曾在上海外白渡桥站岗放哨,要求经过的中国人必须鞠躬,否则就是一个巴掌。“那种屈辱的记忆,会记一辈子”。

    本次调查也发现,那场耗时持久的全民抗战,在国人心中留下了鲜明烙印。在问到“二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时,八成以上(82.3%)受访者都选择了“中国”。选择“苏联”的有15.4%,选择日本和德国的分别仅占0.8%和1.4%。

    来自河南清丰仙庄的80后青年赵林,爷爷奶奶都经历过侵华日军“五一大扫荡”。赵林小的时候,经常听他们讲那时候的故事,后来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更多的日军侵华暴行。他觉得,自己这一代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心里仍然留有深深印痕。这是留在中华民族身上永远难以平复的印记。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抗战的基本史实非常了解。在调查列出的抗战大事中,南京大屠杀(97.7%)、七七事变(96.9%)、九一八事变(95.8%)、血战台儿庄(93.7%)、七三一部队细菌战(90.6%)的认知度都在九成以上;83.5%的受访者知道强征慰安妇;86.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至少知道一名在东京审判受审的甲级战犯。与此同时,教科书成为公众了解抗战的第一渠道,83.7%的受访者是通过教科书了解抗战的。

    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学历提高,受访者对甲级战犯的知晓度也相应增加。小学及以下学历者知晓率仅为58.5%,研究生学历者则达到了92.9%。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高洪表示,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青年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水平也在增加,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抗战历史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广义的社会教育,总体还是令人满意的。

    “东条英机、梅津美治郎、土肥原贤二…… ”即将成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的李大伟(化名),能一口气说出好几个甲级战犯的名字。电影《东京审判》他前后看了3遍,电影给了他很多思考,“因为各种原因,很多战犯没有受到审判。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并没有完全被世界认可。归根结底,还是那时候的中国太弱小”。

    96.2%受访者认为应牢记日本侵华历史

    为记录和研究南京大屠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曾采访过200多个大屠杀幸存者。在他看来,只有真正接触到每一个幸存者个体,进入到他们的内心时,才能真正体会战争的残酷、恐怖、刻骨铭心。

    张连红曾于2002年在南京栖霞区一个村庄,采访过一位77岁的老人。这位老人在12岁时,左臂被日本兵一枪打断,从此一条胳膊长一条胳膊短。

    这颗子弹改变了他的一生——12岁就变成了残疾人,长大的过程中,备受欺凌,长大后没有正常的劳动能力,讨不到老婆,生活异常艰难。“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老人在众多受到战争伤害的人中,似乎并不是‘最突出’的。可对于他来说,本来正常的人生,就因为一颗子弹,全都毁掉了”。

    张连红说,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大悲剧,“30万”只是一个大概念,对于当时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一生的悲剧。

    本次调查中,“南京大屠杀”被七成以上(77.9%)受访者评判为“二战”期间“最惨无人道的一幕”。德国纳粹集中营的获选率为19.1%,“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的获选率为3.0%。 

    “南京大屠杀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张连红说,只有全人类都记住了这段历史,才能真正避免再度发生这样的悲剧。

    本次调查显示,对于日本侵华的历史,96.2%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牢记。而对于那场抗战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83.8%的受访者表示是抗战精神,63.7%的受访者认为是废除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50.4%的受访者认为是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50.1%的受访者选择了“国歌”。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民众有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生表示,民族的重大苦难是民族成长的重要经历。

    学历越高,对日本的印象越好

    本次调查发现,日本侵华的历史和遗留问题,以及日本政府对侵略历史的态度,已影响到了中国青年对日本和中日关系的印象和判断。

    调查中,有11.0%的受访者对日本的总体印象好,其中4.4%的受访者表示很好。30.5%的受访者对日本印象一般。对日本印象不好的受访者占58.5%。

    值得注意的是,对日本印象好的比例,从初中学历者到研究生学历者,随着学历提高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研究生学历人群中,对日本印象好的比例达到23.2%,比整体人群的比例高出一倍。

    “文化程度低的人,看问题更容易受到情绪因素影响。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可能会相对理性,能看到日本确实有值得我们尊敬学习的地方,不仅仅因为历史就全盘否定。” 张连红分析说。

    作为一名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90后,李大伟感到自己对日本的感情很复杂:“我在看到日本侵华的纪录片、文献资料时,常常为日本的野蛮侵略行为愤怒不已。而当我看着日本动漫和媒体上对日本社会的描述时,又会被这个国家浓厚的文化气息所吸引。这种感情真的很矛盾。”

    对于大多数受访者对日本印象不佳的调查结果,周永生表示,调查结果虽然可以理解,但我们还是应该认识到,过去的军国主义日本和今天的日本是有本质不同的,不能画等号。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焦润明也提醒,尽管现在日本军国主义仍阴魂不散,但总体来看,在日本和平发展的力量仍是主流。

    提到日本,人们会首先想到什么?调查中,当问到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时,七成以上受访者最容易想到的是南京大屠杀(79.1%)和“日本鬼子”(72.4%),65.0%的受访者最容易想到钓鱼岛事件,46.6%的受访者最容易想到广岛遭原子弹轰炸。

    与此同时,日本的文化和经济也给受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提到日本,受访者还会想到:日本动漫(35.7%)、日本制造(35.2%)、日本料理(18.2%)、田中角荣(14.4%)、菊与刀(10.4%)、川端康成(5.6%)等。

    80.4%的受访者担心日本修宪威胁现有和平环境

    高洪教的一名日本学生,有一次逛街回来跟他说,“王府井人真多”,然后马上站起来鞠了一躬,说“很抱歉,我自己也是造成人多的原因”。“你看,日本普通老百姓还是挺有反省精神的”。

    “其实日本普通老百姓很守规矩,道德标准也很高。经常有人跟我说,‘去了趟日本,感觉和你说的不一样啊’。我就想问,你去靖国神社了吗?你同右翼分子辩论过吗?”高洪说,现在日本的问题,是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问题,是日本政要不肯反省罪过的问题,不是日本普通民众的问题。

    本次调查也发现,对于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83.1%的受访者表示是日本不愿正视侵略历史,79.4%的受访者认为是日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膨胀,70.4%的受访者表示是钓鱼岛等领土争端,56.1%的受访者认为是美国亚太战略的影响,选择“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受访者仅占34.6%。

    对这一数据,张连红表示认可,他也认为目前的中日关系,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历史问题,包含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后领土问题、现在对历史问题的认知。解决了这些问题,中日关系才可能走上正轨。

    调查中,对于近年来日本政府否定侵略历史的表现,受访者也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态度。有84.3%的受访者明确反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对于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美化其侵略历史,甚至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更有91.4%的受访者直言不能容忍。

    对于日本右翼势力试图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日本不拥有军队并永远放弃战争),本次调查中,有80.4%的受访者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就此膨胀,威胁现有和平环境,只有10.4%的受访者不担心,此外,还有9.2%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对过去侵略历史印象深刻,才会对日本重新走向军国主义的可能性,表现出很强的警惕性和担忧。”周永生说。

    在温州一家制鞋厂打工的周伟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参加这次抗战调查,就是因为前不久看到了日本右翼势力试图修宪的新闻。身边工友闲聊时谈到这个话题,大家都愤愤不平,担心日本又要走到战争的道路上。

    年龄越小,对中日关系的未来越乐观

    调查中,对于中日关系的未来,7.8%的受访者表示乐观, 25.4%的受访者表示一般,66.8%的受访者表示不乐观,其中26.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不乐观,40.6%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乐观。

    具体说来,从60后到00后,年龄越小,对中日关系的未来越乐观。

    高中生赵振涛明年参加高考,他打算考完后第一站就去日本。“我想对这个国家有更多了解。我很喜欢日本的樱花,给人一种温馨、和平的感觉。我希望日本对待中国的态度,也如同日本人喜欢樱花一样”。

    在高洪看来,我们对待中日关系应该持的态度是“谨慎乐观”——总体上走向光明,同时谨慎处理当下问题,化解矛盾。“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一直强大下去。” 张连红也认为,强大了,就会自信,自信就会有力量,就能主导亚洲和平。

    本次调查显示,有接近半数(49.9%)的受访者相信,自己一生会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里,其中17.2%的受访者认为一定会,32.7%的受访者认为可能性较大。34.8%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好。认为“不会”和“可能性较小”的分别占6.2%和9.1%。

    “超过三成人选择‘说不好’,这恰恰是最科学的判断。”周永生认为,人类世界一定是存在不确定因素的,这一结果体现出人们的警醒和忧患意识。我们国人经历的历史苦难太多,自然而然就拥有了历史哲学的眼光,对和平没有盲目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认为会一直和平的比例,从50后到00后依次递减。高洪分析,年纪大的人,更了解中国争取和平斗争的历史过程,对解放军保家卫国的能力也有更多了解和信任。而年轻一代是互联网一代,现在媒体上对日本强军路线、美日军事一体化等有很多宣传,他们看到后就会有所担心。但不要忘记,和平不是乞求得来的,是要靠自身能力的。随着我们国家的建设发展,我们参与国际秩序、左右国际事务的能力在增强,也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和平保障。

    张连红注意到,还是有一半的人认为未来会和平。“这说明他们更自信、更理性,同时也代表了一种对和平的愿望。这种愿望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在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对话中,最让张连红动容的,是这些亲历者比一般人要更容易宽恕。尽管他们自身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们的态度不是仇恨,“他们会说,如果去复仇,不是又会制造出一批受害者吗?”这些80多岁、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亲历者,都真诚地期望和平,真诚地期望悲剧不再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代人身上重演。

    (更多调查结果详见8月17日7版“青年调查”)

80.4%受访者担心日本修宪威胁和平
古井贡酒 年份原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