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至8月1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16位大学生记者,实地走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华北石油局、华北油气分公司的大牛地气田、红河油田、三普基地,与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直接感受一线员工的苦乐与追求,总行程超过900公里。自2012年8月起,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已成功举办8期,为大学生记者提供了实践与成长的平台。
------------------------------------------------------------------------
采气站雷电夜
凌晨时分,一道闪电划亮了毛乌素沙漠,紧接着的就是巨大的声响。
大牛地气田采气一厂二号站内,值班采气工毛作敏和龚细全互相对视,庆幸自己在闪电前关掉阀门,离开了井口。惊魂未定的她们并没有太多时间平复心情,因为此时,站内已经停电超过19个小时。她们必须再次进入黑夜将备用发电机的油箱装满。
这个采气站原本有5人,全是女生,但其中一个人最近请了假,剩余的4人只能两人一组,分别上白班和夜班。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
毛作敏和龚细全在夜班组,她们需要在每天晚上7点半来站里交接,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半再离开。老家在郑州的毛作敏今年24岁,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大牛地工作,与新婚3月的丈夫分居两地;27岁的龚细全来自湖北,工作经验更丰富一些。
这一天下午6点左右刚下过雨夹冰雹,凌晨之后又出现极端天气,再加上从早上7点就开始的停电,夜间工作比平时繁重了很多,毛作敏和龚细全开始了夜间巡井。这是采气站的日常工作之一,值班人员需要每小时查看一次采气站中分布在井口区、分离计量区等区域的压力表。这些仪表在夜幕里不容易辨认,只能用手电照着。这时候,四周静得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除去站内几盏灯和手电的微弱光芒,这里没有一丝光亮。
她们每隔1小时记录一次各项指标的最新数据,每4小时向生产科汇报。在这之间,不能玩手机、不能用电脑,平时许多消遣活动都被禁止。她们的视线不能长时间离开屏幕,以防异常情况突然出现。
停电和雷暴让这一晚更加难熬。为了站内的正常用电,应急发电机已经连续工作近20小时,必须关掉一会儿防止零件过热。发动机停止工作后,站内将彻底停电。毛作敏和龚细全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更多时候则是“大眼瞪小眼”地枯坐着。
不知不觉,第一缕阳光从远方闯进采气站,站门口那块从2014年1月1日起记录安全生产累计天数的牌子,从573天变成了574天。虽然已经超过12小时没有吃东西,但她们并没有对早饭产生特别的期待。
她们说,自己的唯一期待,是今天可以恢复供电,能正常进行生产。
(中国人民大学 张蓉蓉 澳门科技大学 吴嘉琪)
接力青春的三代人
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的厂区范围分散在陕、甘、宁、内蒙古四省区的各个地方,地理位置的偏僻增加了在这工作的人们回家团聚的难度,人们在这片黄土地上工作,这片黄土地也记载了三代油气工人60年的情怀与坚守。
相恋两地,终能团聚
李萌是2012年7月进入到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的,现在已经是第一采气厂组织科的干事了。当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往会议室里搬矿泉水,作着会前准备。无意间听说大学生记者要前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第一采油厂时,李萌显得有些激动,“能帮我一个忙吗?我想请你帮我带一封信和一段视频给我女朋友。”。
他的女朋友叫李婵,今年刚毕业,在华北油气分公司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第一采油厂工作,“交往快三年了,只有4个月左右是在一块儿的”,李萌笑着说道,“这次我想给她一个惊喜”。
惊喜来的那样突然,当李婵看到李萌的“情书”,看到李萌带给她的视频时,她哭了。她将“情书”合拢打开了好几次,每一次看上几眼,每一眼都使眼圈变得更红。为了离李萌近些,原本学医的李婵毕业后就来到了这片黄土地上,说起相遇时的情景,李婵笑得很甜,“他喜欢健身,我们就是在学校里的健身馆遇见的”,后来李萌在第一采气厂工作后,两人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我知道他工作也很辛苦,但相聚的时间太少太短了。说不埋怨是假的,我也经常发小脾气”,好在两人坚持了下来,明年正月初八他们将要举行婚礼,准备就在这儿安家了。
现在,公司的管理人员正在考虑把李萌和李婵调到一起,毕竟要扎根在这块土地上,一家人近些好团聚。
我要留在采油厂,把油田管好
2011年末,甘陕石油上产会战启动,经验丰富的雷进喜在大会战中担任指挥部工委书记、副指挥等7个职务。雷进喜1986年加入了华北第五普查勘探大队,在2000年前,雷进喜除了基本工资,都没有拿到任何奖金,工作30年真正在家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超过两年,每次都是匆匆回家然后匆匆离开。
30年来大大小小的会战,雷进喜参加过很多次,但说起甘陕会战,雷进喜还是感慨良多。“这次的会战是前所未有的,是以民营队伍为主的会战,为此我们成立了好多帮扶队伍,每个国营队伍帮扶五六个民营队伍”。在会战的整整一年时间里,雷进喜除了开会路过,都没回过家。“每次从家里出来都会带上一箱熬好的中药,接下来的一两个月就靠它们了。”因为天天熬夜,雷进喜身体上火,夜夜靠吃安眠药入睡。
一年后,会战结束了,雷进喜却不想回机关里工作,他留在了采油厂,他要把油田管好,延长油井的生产寿命。
翻过“烧饼”的“团长”
这里春天的风刮到人脸上生疼,不久脸上就会蜕一层皮。1956年,周唤民一共蜕了两次皮,这是他印象中蜕皮次数最少的一年。
现今退休的86岁的周唤民老人是前“三普”的总工程师,为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的今天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1955年“三普”建队开始,周唤民就和他的3个队友开始了勘探工作,一次在鄂尔多斯盆地勘探时,他们迷了路。当时没有地形图,勘探队好不容易收集到的一张还是日本人仅靠听当地村民的述说制作的地图。靠着这样的地图,他们根本找不到地方。4个人背靠背,没吃没喝,在一个低洼的小坑里哆哆嗦嗦地过了冷风、低温的夜晚。后来,他们管这叫“当团长”。
1956年9到10月,鄂尔多斯最恶劣的气候开始了。由于后勤保障队对当地的不熟悉,周唤民他们到了约定的地点,发现什么物资都没有。他们就只能自己找地方住,寄宿蒙古老乡家里。“晚上只能睡在土炕上,没有被子,炕烧的热,时间长了后面热,前面冷,就翻过来;左边热,右边冷,再翻过来……”周唤民笑着说,还拿手比划了起来。“这就跟烙饼一样”,一夜就是翻来覆去,这叫“翻烧饼”。
年复一年的野外生活,一年只有半个月的假期,还包括往返河南和内蒙古的6天,陪家人只有9天。就是这样的地方,周唤民待了50年。
“面对种种困境时,坚定信心,种下希望,迎难而上,永不服输。”这是华北石油人所说的“沙柳精神”。一株株沙柳扎根黄土,周唤民、雷进喜、李萌他们这样的人,一代,两代,三代,就像这沙柳,让青春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江西财经大学 张均斌)
任晓东:与大牛地气田一起成长
任晓东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家里人对他寄予厚望。找工作之初,他想着要留在北京,再不济也要留在一个省会城市。在跟老师沟通之后他决定选择一个发展潜力更大的地方。2005年,他来到了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最后被分到大牛地气田。
他来到大牛地的时候,气田刚开始规模开发,随后就是“一年一个十亿方”的产量快速增长期。如今,气田的年产气量已从2005年的10亿方增加到40亿方。伴随着产气规模扩大,相应的工人队伍也扩大得很快,气田最初只有两个采气队,现在采气作业区(相当于原来的采气队)就有6个;他所在的输气队也从当初的三、四十人变成现在的96人。任晓东2005年大学毕业,现在已是大牛地气田输气队党支部书记。
谈起第一天报到的场景,他记忆犹新。2005年7月,他和20多人一起乘车来到大牛地气田,来到刚组建两个月的队上。那时候所有人住在一个废弃的小学里。“只有两个办公室。队长一间,平常在这里谈工作;另外一间摆了一张桌子,8个人用。只有一台还是电话拨号上网的电脑,用来做报表。”
刚参加工作,难免有困难和挫折。2006年的一次雷暴击中计量系统让任晓东和另外两个同事用了3天才最终解决问题。事后讨论时发现,其实这套系统的防雷设计存有漏洞。这次事件也给他很大触动。此后任晓东努力研究如何进行排查和完善。“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两个小时内就能解决。”任晓东很有把握地说,“以前学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觉得自己掌握了,但是却不一定能经得起实际问题的考验。要想真正成长起来,就必须要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验。”他对此颇有感触。
当时,任晓东的一项工作是巡查输气管线。那时的大牛地还是沙丘连绵,巡查主要靠步行,每走一步,鞋子的整个脚面就都陷进沙子里面,巡查完一遍下来要走好几天。“走几十公里看不到一个人,一眼望去全是沙漠、沙丘。偶尔在很偏僻的沙丘里看到有一户人家,也看不到人。”
除了工作的劳累、危险和压力,还有对家人的思念。任晓东想家的感情在结婚后愈发强烈。现在一线采气工连续工作两个月休一次假,结婚的时候有15天的婚假。“在大牛地工作还是挺累的,而且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任晓东的话里有无奈,也有愧疚。
谈到现在的目标和对未来的期盼,任晓东说,他今年有3个目标,第一是拿到地质专业的在职硕士研究生,这能为自己未来升职、评职称打下基础;第二是拿到驾照;第三就是把体重减到70公斤。此外还有一个小目标,就是今年内读完6本书。但现在已经7月末了,他却只读了3本书,接下来要尽快赶上进度。
10年前,在毛乌素沙漠腹地,这里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在那个夏天的夜晚,刚刚毕业的任晓东和伙伴们一起下车,和前来接自己的工友热情地打招呼,抬头仰望沙漠上的星空,并不能看清接下来的10年将会怎样度过。
10年后,昔日的沙漠已被茂盛的沙柳、沙蒿所覆盖,采气厂修起了平整的公路,一户户人家种起了大片大片的玉米。每天向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供气1000多万立方米的全国第四大气田,“大牛地”也已成为石油领域之中响当当的一个名字。
此时的任晓东,在这里扎根10年,和日渐成熟的大牛地一起成长,成为采气厂一名优秀的青年骨干。
(北京师范大学 张弘毅 中国科学院大学 王温博)
10年坚守油田 8年两地分居
45岁的曹永明来到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第一采油厂工作已经10年。在这期间,他与妻子不得不分居两地8年。
2005年,家乡山西太古县的一家棉纺厂倒闭,曹永明与妻子袁霞双双下岗。当时正值第一采油厂招工,曹永明离开家乡,成为第一采油厂的采油工人。两人的女儿才刚刚上幼儿园,袁霞留在家里边照顾女儿,还不得不出去打些零工补贴家用。
采油厂的单井高高低低地分布在黄土塬。作为一线的采油工,曹永明常年只能守着一口单井、一个油罐,每天采的油进罐存储,曹永明还要进行脱水处理,经常在井上一呆就是一年,“住的是铁皮房,做工也不好,冬天这边零下十五六度,屋里刮风往里进,冻得不行”。
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袁霞开始带着女孩从村里搬到县城居住。她每天既要给人打工,又要照顾女儿。有一次,袁霞去接在外上补习班的女儿,深夜里遇到一只狼狗。“那狗比我都高,把我吓死了,就怕那狗咬我一下怎么办。眼泪在眼眶里打圈圈,连气都不敢出了,最后还是狗主人听见叫声把狗牵回去。”袁霞至今心有余悸,“那会儿就想着要是他在就好了。”
联系这两颗心的途径只有电话。“那时候刚有手机,家里安了个座机,隔三差五打打电话。”袁霞回忆,“那时候太小气了,打电话还怕花话费,有重要的事隔上一个星期了打一打,没什么重要的事也不打,就是那句话‘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我印象最深刻就是他刚走的第一年,感觉是一年多了才回去一趟,那个时候我就盼呀盼呀,怎么还没回来。”对于第一次分离这么久的丈夫,袁霞一直惦记着他什么时候能回来,“平时都老在一块,就没有隔过那么长时间。那时候他第一次回家,真是感动,后来慢慢就习惯了。”
10年间,曹永明没能在家过一次年,平均一年只能回家一次。近两年休假制度规范了,才每3个月有1个月的假期。
那年,曹永明的母亲得了口腔癌,一直在身边照顾的是袁霞。“那时候他妈挺可怜的,不能吃东西,只能拿试管打流食,我给他打电话,他也回不去。那时候我就尽量尽我一点力吧,快要走的时候,我就难受的不行,最亲的妈病重,他也没在跟前伺候着。”说到这里,袁霞已经哽咽得说不出话。
曹永明最终赶回家送了母亲最后一程,袁霞埋怨他:“为什么那么坚持,又赚不了几个钱。我说你这不和我们过一个年,你妈得了重病也回不来,这是图个啥。”
可曹永明却放不下自己的工作。“感觉能体现出我的价值,大家在一块儿挺高兴,一起干活,酸甜苦辣、同甘苦共患难的,有激情。”但提起女儿,曹永明心中充满了愧疚,沉默了半晌,他说“女儿肯定有怨言,也说过她学习不好怪我们。”
两人这一分开就是8年。如今,曹永明已经是采油厂第十四增压站的班长,女儿读了医学专科学校,进入医院实习,而袁霞通过合作方的形式,来到了增压站做厨师。两人坚守了10年的爱情终于进入了“朝朝暮暮”的状态。
“激情热情就那么几年,过去之后就是平平淡淡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责任心。”袁霞咧着嘴说,“现在条件好了,以后会更好。”
(兰州大学 刘言)
一个小伙儿,一口井
“每天下午没事的时候,我就会站在这里,数一数井口边走过了几个人,经过了几辆车,等太阳落山。”25岁的陈小龙站在采油井场的崖边,随手拨了拨地下的狗尾巴草。
2013年,陈小龙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甘肃红河油田采油一厂工作。该厂员工1164人,共365口可采油井,大约120人要以“一人一井”的方式守井,陈小龙就是其中一员。
“红河油田由于地形地貌因素,采油井大多只能以单井形式存在,并且每一口井之间都相隔一定距离,所以我们的油井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人守一井。”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油一厂党群工作部主任柴高华介绍。
陈小龙是今年7月被调到现在所在的井场HH92P33(意为“红河92井区33水平井”——笔者注)。他说,这已是他3年来守的第9口井,也是最偏最远的。来这里的路蜿蜒曲折,有的路甚至边上就是山沟。
相比10亩地大的井厂,陈小龙住的地方显得小了许多。一个20平方米大小的白色集装箱,其中10平方米是卧室,摆着上下铺,外加一个被当作衣柜的铁柜以及一直在闪屏的电视。陈小龙习惯把手机放在屋子靠近门的窗户沟槽上,“因为这里是整个井场信号最好的地方”。
集装箱的另外5平方米是仓库,用作检测油浸液含水量和堆放工具。最后的5平米是厨房,塞着一个冰箱、一个电磁炉、一个抽油烟机和两大缸从老乡家买来的水,切菜只能在水缸上垫着一块板子。
陈小龙的枕边放着一本信签纸,上面写着这周的菜单:西红柿3斤、五花肉1斤、老干妈1瓶、葱2斤、胡萝卜1斤、鸡腿1斤。“有时候我也会看看电视,学美食节目做做菜,给自己换换口味”。
在红河油田,所有的一线采油工人都是工作3个月有1个月的轮休,平时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一个人待在井场的日子久了,总是能忘了时间。”陈小龙说,一周7天,他只记得周一和周二,“因为我在追一部剧叫《花千骨》,这部剧是周一和周二的时候播。”
在这里唯一陪伴陈小龙的,是一条没有名字的狗。陈小龙说,在红河油田,几乎每一口井都会配一条狗,但是采油工人大多每3个月换一口井守着,狗是不随人走的,“大家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给狗很多名字,不如让它没名字”。
巡检、测电量、报电量,测油井含水、巡查油井浸液情况、测量储油罐方量,计算罐余、更新报表、打扫井场卫生……每天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2点,陈小龙一遍遍重复这些工作,有时他浑身上下都沾满了黑色的油。
和大多数90后一样,陈小龙也很爱打游戏,放假回家时还会和好朋友去网吧。他非常喜欢《平凡之路》这首歌。他觉得唱得很像自己,“我们班组现在有36人,其中有20人都是90后。都说90后喜欢热闹,但我觉得也能够在寂静中历练自己,将青春献给石油,献给油田。”
(云南财经大学 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