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刚刚高三毕业的河北承德的王艳超来到北京,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工,这是为了攒大学学费。
当王艳超在北京的咖啡厅里忙碌时,在贵州大方,王芳则像往常的每个暑假一样,帮忙料理农事,减轻父母的负担。从早到晚,她心里想的,也不过是上大学这件事。
大学,在王艳超和王芳心里,可能足以用比梦想还更深刻的词来形容。两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因为一笔5000元的助学金,有了走出寒门改变命运的机会。
以“圆今日学子梦,造未来栋梁材”为宗旨,以资助应届高考贫困生为主体,“加多宝·学子情” 是加多宝在2001年发起的公益助学项目。截至2014年,“加多宝·学子情”助学项目捐助的学生已达12175名,资助总金额超过6000万元。
今年,是“加多宝·学子情”项目进行的第15个年头,加多宝继续出资1000万元,帮助全国2000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作为本年度“加多宝·学子情”公益助学活动的深度合作媒体,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多地团组织和高校,寻访到王芳和王艳超,资助这两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由加多宝提供的每人5000元公益助学金,让他们的大学梦,有了落脚之处。
王艳超:为攒大学学费,少年北漂打工
8月9日傍晚,结束在咖啡厅一天的打工,挤了一个半小时的地铁,王艳超刚刚回到住处,第二天,他就可以领到人生中第一笔工资了。一个月前,他从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的一个小村来到北京,找了两天工作,被一家咖啡厅录用为服务生。擦桌子,洗楼梯,洗餐盘,倒垃圾,这不过是为了攒钱上大学。
那是高考倒计时300天,誓师大会上,当他声嘶力竭地吼出高考口号,斗志从心底油然而生,“读了这么多年书,是时候为大学梦拼一拼”。而如今,他来到北京为学费“拼一拼”。
咖啡厅的后厨里,王艳超正在刷碗,先用手洗一遍,再用洗碗机洗一遍。“直接拿机器洗就好了啊!”老员工看到他这般“负责任”,不禁直呼他“傻”。王艳超手中的动作却没停下来,“这样才能洗得比较干净。”谁能想到,认真工作的他,小时候却是个惹老师生气的捣蛋鬼。
让这个男孩迅速长大的是母亲因生病而衰弱的身体。王艳超上小学四年级那年,母亲被检查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额的医药费压得一家人直不起腰来。父亲在外打工,从那时起,王艳超就在空余时间帮妈妈打理家中的薄田,有时会累到浑身湿透,皮肤被毒辣的阳光晒得发疼。
农事让王艳超懂得农民的辛苦,但拿到工资,他还是忍不住感叹挣钱的不容易:“有次上班迟到,被罚多加了半小时班。”但其实,在高中,王艳超就很节省。3年前,在矿山工作的父亲被山上落下的石头砸伤,再也不能从事太劳累的活儿,这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他便习惯了吃饭只买便宜的饭菜,过生日时才会吃顿肉奖励自己。
高中3年,每个月向母亲打电话报平安,王艳超知道成绩稳定在年级20名左右的背后的努力,他可以花45分钟去解一道物理题,也会在夜里宿舍的被窝里,打着手电写作业。
“真的很想读大学。”王艳超说出这句话时,沉默了几秒钟。他记得,上高中前,母亲告诉他,将来上大学的学费要靠他自己挣,一句玩笑话却被王艳超记在了心里。高考后,他决定到北京打工,母亲却又舍不得了,“跟我说学费的事不用我担心”。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北京。上高二的那个夏天,他曾到北京游玩,一年后,他显然对这里有了新的感受:“生活节奏特别快,像一个庞大的机器在运转着。”王艳超每天乘坐拥挤的地铁奔波在北京,但他的大学学费还是没有着落。
让一切改变的是7月底的那条短信。从亲戚那儿得知“加多宝·学子情”助学项目,王艳超通过中国青年报社申请贫困学子资助,当看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申报通过”,惊喜的他假装淡定,把短信拿给姐姐看,姐姐当即激动得尖叫了起来,“可以上大学了。”
7月的一天,王艳超去了北京科技大学,不久后他将度过大学4年的地方。夏天的夜晚,操场上,学生们正在打球,看着他们,王艳超思考着以后要多读书,多交朋友。在学校里的西瓜摊上,他吃了4块甜西瓜,那心情,也是甜的。
“加多宝·学子情”给王艳超的人生打开了新窗口,而在他心中,也有一个帮助贫困学子的梦想。在高中,他曾看过一部讲述大山里贫困学子的纪录片,“虽然我也是寒门走出的贫困学子,但是比我还贫困的人也还有很多。很感谢加多宝的资助,如果有可能,我想将来也要投身于公益事业,要让中国的贫困学生都有能力上得起学”。
过几天,王艳超就准备回家了,开学初的英语考试和计算机考试他要好好准备。惦记着剩下3年的学费,他还定下了边读书边打工的想法,“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像他坚守的座右铭,时间终会回报这个“苦心人”。
王芳:上大学是目前唯一想做的事
贵州大方大水乡,顶着烈日,在十几亩农地里,王芳跟随父亲在料理农事。在地里忙活完,她便回家坐在家门口的板凳上,将收获的作物拣选分类,从早晨忙碌到晚上,拖着酸痛的身体,一倒在床上就困得想睡。
从小学二年级起,几乎每个夏天,王芳都要这么度过。王芳有6个兄弟姐妹,微薄的农事收入连养活家中9口人都已是拮据,父母年过50,上又有瘫痪在床的奶奶需要照顾,她很早便懂得要帮忙减轻家里的负担。这个夏天,这个想法强烈等待实现的,是她的“上大学”。
看着年长10岁的哥哥考上大学,还在读小学的王芳便在心里埋下了“上大学”的梦想种子。在家中排行第二小,看着哥哥姐姐陆续考上大学出门读书,要强的王芳也不甘示弱,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从家到高中有几十里路,每次回家都要坐车颠簸几小时,从高中开始,家对王芳来说,就是一个学期只能回去几次的地方。紧张的学习氛围下,她省下回家的时间,在别人玩闹的周末努力学习。最惬意的,大概是有时到学校附近的书店看书,打开一本书,她常常一坐就是一个下午。
“真的很想上大学”,王芳回想起来,高中有段时间,她读书特别发狠,自己都觉得到了“拼命”的程度。中午放课后大家都去食堂排队吃饭,她常常先学习,等人少的时候再去;晚上10点下自习,每天她都会多学半小时,等到要关灯了才刚刚步出教学楼;周五下午和周末,同学们会休息放松,她也在学。她的这块时间海绵,挤得比别人用力得多。
这般努力,刚升高三的时候,王芳的成绩却下滑得厉害。“不想坚持的时候,我会打电话回家,打完电话就特别有动力”,电话里,她并没有和父母聊什么,就是问几句家里的农活儿,让他们早点休息。没有读过书的父母,每次却都记得叮嘱,他们累就够了,但王芳要抓住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机会,“每次都觉得,不读书的话,对不起自己和父母”。
“考不过就复读,考上就贷款读书。”在王芳之前,哪怕交不起学费,5个哥哥姐姐都申请助学贷款而陆陆续续上了大学,她也抱着这样的信念,在今年她考上了中南民族大学,“上大学,真的是我目前唯一想做的事”。
就在她以为自己也要贷款上大学的时候,在王芳小学时曾来大方支教的团湖北省委学校部部长徐本禹向她推荐了“加多宝·学子情”爱心助学项目。当收到中国青年报社发来的申请成功的消息,王芳只有“激动”二字可以表达心情。
“‘加多宝·学子情’真的是个很有意义的项目,感谢加多宝能减轻我家的负担。有这么多人帮助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王芳说,她会早日毕业工作,也会参加公益,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做个对社会、家庭、自己都有用的人”。
“什么事情都要经历过才知道,大学也一样。”从哥哥姐姐那里听过了很多版本的大学,但这次,王芳终于可以自己出远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以善促善 加多宝公益践行时
由“有人有困难了,企业能赚到一点钱就帮助他”的朴素想法开始,加多宝的爱心助学路从温州一隅到走遍大半个中国,从2001年的星星之火扩展到2015年广阔的爱心公益地图。
帮助万名学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5年的公益历程中,加多宝不仅仅是通过资金资助来帮助贫困学子解决上学的难题,更探索出“发展性助学模式”,借“一堂课”支教、爱心义卖等形式,为受助学子提供勤工俭学、参与公益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公益意识,让学子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这一模式,也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评价为“走在了公益助学的最前沿”。
实际上,不仅是公益助学,加多宝在汶川、玉树、雅安地震3次亿元捐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阳光操场”、“筑巢行动”等公益项目中都积极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这份原始驱动力,与加多宝一直践行并弘扬的“以善促善,人人公益”的企业公益理念息息相关。加多宝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念,只要适当引导、激发,让每个人都愿意付诸行动,就能实现巨大的改变。加多宝愿意负起表率的责任,通过对社会公益的投入与探索,为公众树立信心,引导公众共同参与,以一个善念激发每一个人心中的善念,以一个善行推动无数善行。
(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