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记忆,我总会想起故事的开头,然后更多的是第一天。
那天上海飘了点雨丝,夏暑已薄。我第一次走进偌大的校园,捏着一张报到程序小心翼翼地完成每项步骤。学院负责迎新的师姐领我去宿舍,条件不错,未来4年的室友亦阳光友好。
傍晚,同寝几个人收拾妥当,略显拘谨羞涩地搬张椅子围坐一块儿,一言一语地闲聊起来。走廊猛然爆发一阵笑声,虚掩的门一推,钻进三四张脸——新闻系的师兄师姐组团看新生来了。可以说,他们的出现恍若一份“大学剧透”:哪个食堂饭菜可口,哪门功课较容易通过,哪位老师的公选课列为首选,GPA六级托福雅思的重要性……前人的经验刷刷地淹没空白的大脑,过分“实用”,过分繁多,我们这几个小朋友简直快消化不了了。
首日“剧透”信息爆炸,让这个夜晚被各种讶异、茫然的复杂情绪裹挟。晚些时候,大家正打算洗漱,寝室忽然又有人造访。开门的刹那真令我惊喜异常,来者竟是凌姐。
凌姐是我的中学师姐,先前仅见过一面,网络上偶有交流。她高我三届,就读于这所大学的中文系,专攻古代文学方向。由于相当热爱和擅长写作,凌姐在中学就很有名气,进入大学的她亦表现出众,一直担任校报执行主编。在我的印象中,凌姐的优秀和那些听话的好学生是不一样的。她爱读书,但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做事执著,可从不追随主流,一心认准自己真正期许的远方。
寝室降临一位中文系大才女,室友们都很兴奋,拉着凌姐问东问西。今年大四的她一只脚已踏入毕业季,积攒了3年的记忆,想必会对这个园子有着更深刻的体悟吧。然而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凌姐并没有给大一新鲜人讲大学生存的实用策略,也丝毫不提其他人认为这4年必须达成的若干项指标,应该擒获的那几张证书。凌姐用心告诉我们的是,图书馆哪一层能找到最新引进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哪里的室内阅览室收纳了难得一见的古籍珍本;人文楼的哪一间会议室常有大牌云集的顶尖讲座、沙龙;去旁听哪些老师的课堂和读书会总能收益颇丰;如今哪些校友涉足媒体佳作累累……
后来我室友如是形容凌姐输出的讯息——“她内心指向一种长久、安静的积淀,与眼前的蝇头小利无关”。
记得那一晚凌姐还特意带来几份校报,我们几个凑上去浏览每一版每一篇文章。彼时我的感触是,那里面装着我在中学不曾接触的氛围和色彩。一群大学生认真关注吃喝和绩点以外的世界,自主策划大专题,采访一个个有故事的陌生灵魂,然后将此间种种观察及思考充分沉淀,透过自己的笔尖传递给更多人。凌姐对我们说,校报这个平台与学校其他组织不同,它很纯粹,一群年轻人完全因为怀揣对文字、媒体的热爱才聚到一起,付出的点滴努力皆为着一篇好文章、一份好报纸的完成,目的简单,而非通往名利。
凌姐说我们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会打开视野,成为一线的参与者,多想,多写,和外界形成鲜活互动。同时,不能忘记加强自身积累,书籍、课堂和讲座是大学最珍贵的财富,让未来每一步前行都经得起时间的消耗。
大学迎新日,我由衷感激凌姐的来到。时间证明了那一晚的温度和厚度,进大学最先接触的人会奠定4年的心灵底色。此后我一直沿媒体之路尽力前行,在上海,在台北,在香港,在北京,和凌姐分享过许多青春风景,甚至还与她的某些经历有所交集。唯有年轻时充分贯彻自我,我们看到的世界才足够完整。
凌姐如今已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迎接新生排上了她的工作日程。我想,她的学生真的很幸运。入学首日他们就会收获一笔财富,没有所谓的“大学生存法则”,没有快速通关的重磅“剧透”,但有一颗丰富、优雅的心,真正读懂大学的精髓,理解年轻的梦想,这已足够。